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46章

    迎面见徐昭然抱着一个人从县衙偏厅出来,大庭广众之下,怀中是谁不做他想。

    吴岭关切道:“三娘怎么了?”

    徐昭然闷声道:“回王爷,动了胎气。”

    吴岭:“回家好生休养!”

    再向前一步,朗声道:“诸位受惊,乱事皆已平定,南衙军土会护送各位归家。”

    再多的温情话,都不如实际行动。吴岭出现在此,不仅南衙诸卫的人信他,连北衙四军的人也相信,外头真没事了。

    各自按照家宅远近划分队伍,带上婢女随从归家不提。

    离开万年县衙时,正与李君璞押回来的牛家一干人等,擦肩而过。

    若没逃出来,南北衙兵败,她们中某些人下场不会比牛家好多少。

    或许是刚经历过皇城内外的杀伐,亦或者听闻白秀然在牛家的经历,徐昭然一贯温和的面孔,竟有些肃然的迹象。

    明知道他是关心则乱,但林婉婉实在没胆量顶着这张脸,说没什么大事。

    只能声东击西,“秀然,你回家跨个火盆,再拿柳枝洒洒水,最近几天不要练武骑马,静养就好。如果觉得不舒服,再请个善保养孕妇的大夫到家里看看。”

    拜佛运动量大,睡祠堂不舒服,这些事都可以推到往后做。

    徐昭然:“跨火盆会不会动作太大!”

    林婉婉眨眨眼,白秀然只是需要多注意些,不是瓷娃娃。

    但“人穷志短”客户至上,林婉婉有的是折衷的办法,“也可以换成火罐。”

    要再不满意,她还可以提供火焰杯的选择。

    好在徐昭然没提更过分的要求。

    祝明月:“过两天,我们去找你玩。”

    徐昭然此行除了接白秀然,顺道也把祝林两人送回家。斟酌些许时候,“我送三娘去白家。”

    此时少有女子在娘家养胎,但现在情况特殊。徐家连个长辈都没有,徐昭然又要进宫当差,若真有个万一,府内只有白秀然一人,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若去白家,好歹有白旻和郑惜娘能照应几分,小住几日,把这段风头避过,应该没问题。

    白秀然不知徐昭然为何比自已还紧张,但明白他的顾虑,“好,回白家。”

    徐昭然:“等安定下来,我再接你回家。”

    林婉婉只觉得眼睛都要瞎了。

    两人在小院门口下车,林婉婉同白秀然夫妻两道别,“好好歇着,不用太担心。”

    等马车离开,林婉婉小声和祝明月说道:“我觉得秀然这一胎,徐昭然的反应说不定比她还大。”

    好在算算时间,正好明年春天坐月子,不冷不热。

    小院大门打开,祝明月遥望朱雀大街和皇城方向。

    林婉婉见四顾无人,吐槽道:“造反大舞台,有梦你就来!”

    可怜死在皇城脚下的囚犯们,这里面有作奸犯科者,说不定亦有含冤入狱的,老老实实蹲监狱。结果因为上位者的一时私心,成了炮灰。

    祝明月沉沉叹息一声,“陈娘子,麻烦点个火盆放门口。”

    跨火盆这玩意,在小院都是常规操作。

    两人刚跨过火盆,进到院里。杜乔和潘潜急急忙忙从西院赶过来。

    见潘潜过来,林婉婉眼疾手快将人放进来,随即将大门关上。哑声问道:“你怎么在这?”

    潘潜一无所知,“我来交书稿呀!”

    他来的早,先去西院找杜乔下棋。两个人在自得其乐,躲进小院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直到赵璎珞跑来敲门,说坊外乱起来,让他们不要外出。

    赵璎珞从后院跑出来,祝明月见只有她一人,急问道:“兰娘呢?”

    赵璎珞:“兰娘今早去庄子上了。”

    祝明月暗道都是急慌了,只要城外不兴乱兵,四野庄比城里安全。

    赵璎珞:“作坊的工人我让他们晚上留在作坊里歇息,但东市和昭国坊的情况不知。”

    祝明月:“很好,明天长安城应该就会恢复正常。”

    杜乔:“外头到底怎么了?”

    依长安的情况,要不是赵璎珞去报信,杜家人闭门不出,说不定觉不出今天有何异常。

    林婉婉:“今天我们去牛家赴宴,结果牛家联合卫王,将南北衙的家眷囚禁。卫王放了长安城的囚犯出来,在皇城外激战,现在人都死光了。”

    杜乔联想到刚才林婉婉见到潘潜的意外,“和蕴华有何干系?”

    祝明月:“牛家是楚国公的人,你以为刑部和大理寺的囚犯,是那么好放的?”

    卫王在长安做了多少年隐形人,能有几分权势?

    “宋道平追随楚国公,正在黎阳仓。”

    而倒霉的潘潜和宋道平过从甚密,上元夜还被带到杨胤面前露过脸。

    潘潜人都懵了,杜乔慌忙解释,“蕴华与此事无关。”

    祝明月点头,“我知道。”顶多是和杨胤沾了一点干系,连边缘人物都算不上。不然怎会晃晃悠悠跑来胜业坊交稿。

    杜乔脑中转一圈,刚才祝明月所言,是通过牛家和杨胤的过往关系推断出来的,“楚国公谋反之事,是否已然确定?”

    祝明月:“尚未。”

    杜乔:“我即刻送蕴华出城。”趁没有明文下达,先溜为上。

    不说潘潜确实没掺和,造反这种事,向来是有错杀不放过。

    祝明月:“城门关了,人先放我这,风头过去,我送他去安全的地方。”

    杜乔:“蕴华去我家里。”东院多是女眷,不方便。

    祝明月:“现在出门,走到街面上,随意碰上一个人,往后都会带来麻烦。”

    潘潜还没有从晴天霹雳的消息中醒过神,他明明是来长安求功名的,怎的好像要进大牢了。

    祝明月:“潘郎君和你的交际,外头人清楚么?”

    杜乔沉吟片刻,“我们在文会酒楼上,同进同出过多次。”

    祝明月:“若有人问起,咬死了,就是普通土子间的交际。”

    潘潜明白这是保护杜乔的手段,“不然我写一篇文章,和长林割袍断交?”

    至于理由,都不用找。潘潜想找人事的时候,圣人都得被挑出两个窟窿。

    祝明月:“不用。”戏过了。

    第573章

    黎阳事发

    祝明月对杜乔道:“玄玉说,如果长安城真乱起来,都去他家躲避。若街面上走不通,搭梯子从柳家过去。”

    待会还要去和柳家人交待一声,李家毕竟是将门,家丁身手好,武器甲胄齐全,安全性更胜一筹。

    潘潜:“长安还会乱下去?”他还想溜之大吉呢。

    祝明月:“说不准。”杨胤牛彬的动态尚未可知。

    祝明月盯着潘潜的脸,高声冲着门口道:“孟二,拿身你的衣裳,再找把刮刀来。”

    转而对潘潜交待道:“胡子刮了,换上孟二的衣裳,你就是我家的车夫潘二。若有外人来,躲到倒座房里去。”

    潘潜也是能屈能伸的,祝明月看杜乔面子以及之前写稿的交情,才保他一次,“某明白。”

    祝明月站起身,“我去柳家一趟。”

    杜乔:“我陪你过去,”复又交待潘潜,“蕴华,好生在东院待着,多干活少说话。”

    祝明月和赵璎珞都不是能忍气的,一言不合把人赶出去怎么办?

    看人下菜碟这种事,潘潜做惯的,“长林放心。”

    林婉婉格外交待一句,“若昭这几日在家看书,不用去医馆。”思量其他几个徒弟家怎么通知。

    杜乔:“嗯。”

    祝明月和杜乔离开,赵璎珞摸摸身后的鞭子,威胁道:“别动歪心思,我的鞭子可不认人。”

    再把威风凛凛的黑犬牵过来,“发财,看住他。”

    林婉婉心底默默叹息一声,去准备各种应急包。医药、食水、钱帛……真到万不得已,只能跑路。

    段晓棠和她们不在一处,也不知现在情况如何。

    段晓棠在东莱全然不知长安的风雨,正和庄旭盯着食水筹备,天大地大,后勤最大。

    庄旭甚至还有闲情问:“高句丽的野山参好挖么?”

    段晓棠:“没挖过,听说挖之前要在参叶上系红绳,防止成精跑掉。”

    庄旭盘算一圈库存,有红布没红绳,要不等渡海登陆后再淘换淘换。

    陈彦方忽然过来,“段校尉庄校尉,世子急召你们过去议事。”

    以吴越的乌龟性子,能用一个“急”字,可见是真急。

    两人疾步去往帅帐。

    人陆陆续续到齐,除吴越外,就是两卫中郎将和左厢军三人团伙,心腹、干将全齐了。

    吴越不多卖关子,“我与父王约莫五日一通信。”

    照长安与东莱的距离,也就是说隔几百里就有河间王府的护卫经过,比不上朝廷的八百里加急,但已是寻常人不敢想的。

    段晓棠也蹭这趟“王府快递”,往家里报平安。

    吴越继续说道:“护卫行到黎阳附近,听闻楚国公传檄四方,言荣国公忧失期获罪而造反。”

    帐内诸人齐齐为之一振,楚国公说荣国公造反。

    段晓棠忍不住抖个机灵,“荣国公知道自已反了么?”

    范成明接话,“应该不知道。”刚刚还和孙安世去港口查看船只情况。

    外头人不知道期限,他们还不清楚么,现在启航,哪怕海上漂个三五天,也不可能失期。

    吕元正忽的往外掀开帐帘,遥望江南大营方向,只见茫茫人头,转而对段晓棠道:“段校尉,借你望远镜一用。”

    段晓棠到东莱后,看海景之余,时常用望远镜盯训练情况。

    将望远镜递给吕远征,后者接过,直奔帅帐最高处的望楼,探查隔壁江南大营的情况。

    哪怕吴越之前已经偷摸瞄过一次,但王府护卫的眼力和积年将领不能比。

    比起两卫大营成日上蹿下跳上山下海,隔壁江南大营兵员更多,却显得更安分。

    吴越:“我已让人把守,东莱以西方向的交通要道。”

    在吴越看来,孙文宴和杨胤比,就是一乡下老实人。

    但万一消息传过来,孙文宴辩无可辩,心一横领着江南大营造反,两卫万余人根本挡不住。

    吕元正归来,将望远镜交还给段晓棠,“世子,江南大营并无异动。”

    俞怀光:“先得把荣国公稳住。”瞒只能瞒一时,孙文宴迟早会知道。

    范成明:“七郎,你可以为他作证。”

    吴越本就是监军,用河间王府和嗣王的信誉作保,替孙文宴在御前辩驳。

    吴越:“可。”

    眼下危机有解决办法,吕元正关注另一点:“黎阳情况如何?”

    吴越无可奈何道:“楚国公聚民夫为兵,以黎阳仓为中心,已攻下黎卫二州,护卫回还时,正进逼怀州。”现在应该已经拿下了。

    吴越此时终于明白,在黎阳仓察觉到的异常为何。

    杨胤宁肯多拨车驾,也要扣发民夫,因为他要用民夫起兵。

    范成明惊出一身冷汗,若他们过黎阳时,杨胤起兵阻杀两卫,再把吴越扣下……不,不可能。

    那时北线的朝廷大军还没有走远,相距也就五六日路程,快马加鞭轻骑突进,一两日就能将叛军平定。

    俞怀光继续问道:“周边郡县兵力表现如何?”实际想问的是黎阳周边抵抗得激不激烈。

    护卫探听回来的消息是,杨胤登高一呼,周边郡县纷纷云集响应。

    吴越不可能揭自家短,只微微摇头,“指望不上了。”

    黎阳的位置太紧要,不说黎阳仓的大量粮食,它亦是天下中心之地。

    说句不要脸的话,不像辽东,烂了就烂了。

    天下如今三处聚集大军的地方,长安、辽东、东莱,都离黎阳太远。

    长安能用的只有四卫四军,宫中四卫不用想,右屯卫右武卫只剩一半,合起来才能顶一卫。

    不仅要维护长安的稳定,还要弹压整个关中。虽然去年剿匪震慑住不少人,但盗匪杀不尽。

    如今能稍稍指望一点的,只有洛阳。

    俞怀光盘算一圈,洛阳的留守班底,直言:“借洛阳高墙深沟,守城有余。”

    换言之,他们能顾好自已就不错了,不能指望出兵平叛。

    吕元正:“洛阳人口众多,未必不可。”

    不是俞怀光看不起人,“你是指望尚书还是侍郎领兵?”

    大吴的文官武德充沛,但到底是文官。

    第574章

    回军讨逆

    段晓棠倒有一个新说法,“原大将军、永康县公李君玘在洛阳。”

    范成明没听说过这一号人,“大将军?”李君玘败军丢官的时候,范成明还没入仕呢。

    庄旭提醒:“李县尉的兄长。”

    范成明点头,“哦。”

    吕元正知道一点底细,“这人是个会打仗的。”只是运气差了点。

    范成明:“很厉害么?”

    俞怀光半点不留情面,“他和你哥岁数差不多,却先拜大将军。你说呢?”

    这其中固然少不了冯晟这个做舅舅的提携,但李君玘亦是堂堂正正靠军功爬上去的。

    和范成明这样的水货拜将从来不是一条线。

    范成达在南衙是年轻一代的中坚,升左武卫大将军时已经让人赞叹年轻有为,遑论李君玘比他还早几年。

    难怪当初甥承舅业,有底气闹着和杨胤分家。

    想到此处,俞怀光多说一句,“而且他和楚国公不对付。”

    岂止是不对付,准确说是有仇。杨胤当年落井下石,差点害李君玘被推出去斩首。

    洛阳方面谁都有可能投降,唯独李君玘会硬抗到底。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