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祝明月转而说起最近几日事情,比如孙无忧时常过来,跟着何春梅学习织毛衣,看起来学的有模有样。知道今天段晓棠休沐回家,方才没来。段晓棠揶揄道:“白湛岂不是很快就能收到新毛衣了。”
祝明月忍不住笑出来,“你当是以前呀!要先敬上,未婚夫妻到底不是真夫妻,衣裳这种东西,自有私密性。恐怕秀然收到了,白湛都落不着。”
段晓棠内心同情白湛一秒,“好像是哦。”
段晓棠起身回房间,将一封红色请柬交到祝明月手上。
祝明月翻开封面,看到里头的文字,迟疑道:“河间王府?”
段晓棠轻轻点头,“可以携带家眷,你和婉婉想去么?”
白秀然恰好进来,祝明月将请柬递给她,“秀然,你说该去么?”
“可以去见识一二。”白家当然也收到请柬,白秀然没其他功利的想法,长长见识也好。
祝明月:“还要麻烦你帮我们选一份得体的贺礼。”
“没问题,”白秀然一口答应,“到时派两个人来帮你们梳妆打扮,顺便讲讲礼节忌讳。”
祝明月和林婉婉平时打扮都简单,赴宴就显得有些不恭敬了。
还没问过林婉婉的意见,但其他两个小伙伴都去了,她怎么会错过这么好一个看热闹吃席的机会。
白秀然也不说到了河间王府,我照顾你们之类的虚话。按照宴饮的规制,白家和低品武官的家眷根本不会在同一处。
“晓棠最好在营中,找一个官品接近但稍高的家眷,在宴会那日带一带明月她们。”
“嗯,我去找找人。”段晓棠将事情记在心里。
吴越不用想了,范成明没成亲,他的家眷就是范成达的家眷,庄旭本身官职不高,但不代表他家没有高官。只能从其他人那里想办法。
进入新的社交场,最好有一个引路人,更容易融入进去。
白秀然母亲早亡,在这方面吃过亏。
那时郑惜娘没嫁进门,袁奇的妻子身体不好,只能趁着精神健旺的时候,匆匆带着外甥女去各家宴会走几圈,勉强混个脸熟。
白秀然胆子大,独自赴宴也不心虚,只是向来不耐宴会的繁琐。
幸好白隽外放,脱离长安的名利场,天高任鸟飞。
在地方她是人人都要敬着的白家三娘子,女眷之间的地位不说数一数二,至少说话做事无人敢指摘。
刚回长安时,一时半会还有些不适应。贵女们大多“委婉”,有矛盾不会直接打一架。指桑骂槐含沙射影,书读的少了,都听不明白她们说的什么。
直到白秀然在太平坊外搞出一出碰瓷,世界顿时清净了,再有不满也得憋着。
这可是一个敢踩南衙面子,在河间王手底下没吃亏的彪悍女人,同一般的后宅女眷评价的维度都不一样。
对于此事,除了白旻颇有微词之外,白隽没意见,徐昭然更不敢有意见。
段晓棠感觉晾得半干了,从手腕上解下发带,将头发扎起来。“时间差不多了,过去吧。”
杜乔将自家钥匙放在祝明月这里,让她们隔几日去给他种的菜浇浇水。
东院人多眼杂,祝明月直接将授课地点改到杜乔租住的西院。
白秀然同样站起来,“走吧,最后一本《司马法》。”仿佛是给自已鼓劲打气。
这回不仅换了新老师,还是一个年纪小看起来病恹恹不怎么熟的新老师。
教得好不好,和老师的学问没有直接关联,不然之前为何李君璞等人接连铩羽而归。
白秀然仍是心有疑虑,“柳二郎学问如何?”
祝明月:“年纪阅历放在那里,肯定有不足。但比长林最开始两本兵书打天下强。”出身家底放在这里,学习条件高出杜乔n个段位。
西院门口铜将军把门,祝明月掏出钥匙开门,柳恪还没过来,段晓棠径直往水缸方向走,“我去给菜浇点水。”
祝明月赶忙阻止,“璎珞昨晚过来浇过一次。”夏季两三天浇一回就行。
段晓棠蹲在花圃边上,对着刚冒头的小菜苗指指点点,“长林种的菜看起来,长得不是很茂盛呀!”
祝明月走过来,“你以为他种地的水平有多高。”虽是寒门,但好歹有些家底,还能指望他亲自下地?
第347章
我不紧张
祝明月继续说道:“家里两个人,掐把青菜扔面里凑合一顿饭,要求那么高作甚。”
杜乔若想生活精细些,请个厨娘,一日三餐安排得妥妥当当。
但能在寺庙里住的乐不思蜀的人,指望他对生活品质要求多高。
中午混衙门公厨,余下两顿,要不在外头解决,要不进出坊门时在五谷豆坊买些食材,回来稍微煮一煮,放些从东院拿来的各种酱料,就能饱腹。
切碎煮熟放酱料,就是西院杜家两口人的厨艺秘诀。
听起来日子似乎过的一般,但换过来想就是,早上吃清汤米线,中午吃单位食堂,晚上喝酸辣粉丝汤。
不如同僚过的精致,但并不算差,单身汉能把生活打理到这个程度,堪称“贤惠持家”。
换做祝明月和林婉婉,恐怕一日三餐都得在外头解决。别说她俩不会做饭之类,难道杜乔在家就会做饭么。
段晓棠坐到桌子旁,将食盒里的东西都拿出来,吐槽道:“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们,啧啧!”
白秀然跟着坐下,“杜长林这般心性品格,这辈子只要不行差踏错,前程……唉!”
白秀然本想说前程不可限量,但杜乔的出身放在当下,想出头,何其之难。
再者人一辈子怎么可能不犯错,区别只在大错小错。
武功时,大家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祝明月等人还会开玩笑朝拜宰相暮贬岭南,定下一个小目标,做郡守。
到长安见过世面,才知道想当郡守,也得有十二分的运道。
祝明月随意说道:“早劝过他,在长安找个好岳父,少奋斗两代人。”
哪怕院中只有三人,白秀然早知道这个玩笑话,仍是凑近了方才小声说道:“我看他似乎没这方面意思。”
杜乔的出身相貌才学的确不是招小娘子和“未来岳父”第一眼喜欢的样子,但架不住人内秀,接触久了就知道真不错。
尤其是不辞辛劳教兵书这件事,让白秀然心里给杜乔点上一万个赞。
祝明月不屑道:“男人的自尊心。”
白秀然并不理解这种心理,高门联姻岳家和女婿之间相互提携常见。
但以杜乔的情况,找个强势的岳家,就是依附了。
柳恪牵着弟弟缓步出了自家大门,然后提脚往西,不多时就到了出租的西院门口。
看着兽面衔环的朱红大门,莫名有些紧张。
段晓棠在东院住了几个月,柳恪一直以为只是一个性情手艺都极好的庖厨,连她会武都不清楚。
结果人一转身莫名成了南衙有品阶的将官,官品比寒窗苦读考中科举的杜乔还高。
柳家文官出身,对军营里的弯弯绕绕并不清楚。
柳恪曾好奇问过李君璞原委,结果对方讳莫如深,只说段晓棠全凭本事得的。
能被李君璞认可,想必真的极有本事。
杜乔两本兵书打天下,文官读兵书有些超脱想象,不能让衙门同僚知道自已在外头“干私活”。
从白湛等人拒绝的表现,哪怕是门外汉,杜乔也知道李君璞的路子有些野,一般人接受不了。
盘算一圈,周围能和他讨论的只有通文墨的只有柳恪。作为两个纯粹的不打算在兵事上有所发展的文人,只是解字的话,并不算难。
柳恪眼睁睁看着杜乔通读一本本兵书,从《尉缭子》读到《吴子》,连散佚的《孙膑兵法》都找了来。
杜乔不说目的,柳恪也只当他是突然对兵事有了兴趣。
谁料《司马法》刚起了头,杜乔东去洛阳前交给自已一个有些艰难的任务,教段晓棠《司马法》。
原来生读兵书,都是为了教段晓棠。
柳恪不解,“段郎君和李二哥情分不差,李二哥熟读兵法,区区《司马法》难不倒他的。”
杜乔无奈地拍拍柳恪的肩膀,“我们读书人感受不深,但对武者而言,李玄玉的兵法不是一般人能学的。学不好不说,说不得最后还得打起来。”
柳恪自幼对李君璞的印象就是,这个邻居哥哥很厉害,周围所有人都夸赞的。
杜乔举了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就像习武之人不关心茴字有几种写法一样。”隔行如隔山。
李君璞论兵对杜乔这种不通兵事的门外汉而言,听得头头是道大为佩服,但对白湛段晓棠等人而言,就有些痛苦了。
有时候无知也是一种幸福。
柳恪没有信心,“我从未教过人读书,”给弟弟讲书玩不算,“如何教才好?”
教的还是正经的南衙将官,总觉得心虚。
杜乔直言,“将书上的文字,换成我们平时说的话。不必文绉绉的,三郎能听得懂的程度就行。”
柳恪大概对段晓棠的文化水平有了点了解。
柳三郎一手拎着竹马,仰头问道:“二哥,我们不进去么?”
柳恪深吸一口气,做足心理准备,上前敲门。
祝明月打开门,嘴角露出一丝笑容,“二郎三郎来啦!”
柳恪原以为院子里只有段晓棠一人,哪料到祝明月也在,进了门还看见白秀然坐在桌子旁夹核桃。
段晓棠连忙站起来,“二郎,今天麻烦你了。”
“我小时候没想到有今天,,没读过兵书。现在要精进业务,实在没办法了。”
低阶武官别说读兵书,不识字的一大把。
柳恪深知,段晓棠初入营,张罗着读兵书,不是自身有抱负,就是上司极为看重,让她读书。
柳恪瞥见桌子旁每人座位旁都放了一本书,迟疑道:“两位娘子……”
段晓棠斩钉截铁确认身份,“陪读。”
白秀然一个人太显眼,祝明月补上另一个陪读位。
柳恪听杜乔提过,段晓棠读书时带陪读效率更高。原以为是书童,没想到是两位娘子。
想到东院没有书童,特意将三郎带来,顺便给自已壮壮胆气,原来做的是无用功。
柳三郎爬到椅子上坐好,白秀然夹了一块戚风蛋糕,放在柳三郎面前,“三郎也来啦,快尝尝刚出炉的蛋糕!”
柳三郎笑得眼睛弯弯,“谢谢白三姐姐,二哥说一个人紧张,让我陪他!”
柳三郎还不明白来杜郎君家里为何要紧张。
柳恪站到段晓棠对面,书放在桌面上,强行挺直胸膛,嘴硬道:“我不紧张!”
第348章
读司马法
段晓棠等人强行忍住笑出来的欲望,齐齐点头表示——我们知道你不紧张。
祝明月率先打破尴尬,将几盘糕点推到柳恪面前,“二郎,要不要先吃点东西。”
柳恪觉得为人师表,自该保持“威严”,拒绝道:“祝姐姐,刚吃过,不饿。”
“不如现在开始读书。”
“好,开始吧!”段晓棠将手上的蛋糕残渣拍掉,用手绢擦手之后翻开书页。
柳恪止不住眉头一跳,书籍珍贵,翻阅之前不该净手吗。想到段晓棠是习武之人,未必如文人一般细致。
柳恪开篇直入正题,“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古时把仁爱当做人的根本,用合乎礼法的行为来治理国家和军队,称之为常法。”
段晓棠不做兵法考据,第一句话就被震得不轻,确定写的是兵书?
仁爱,这么慈悲调调是周朝写出来的!
柳恪细心问道:“段郎君,哪里不明白?”
段晓棠咬牙道:“没有,继续!”
柳恪不比杜乔磨合许久,讲解起来磕磕绊绊,时不时还要问柳三郎一句听明白了吗。
柳三郎忙着吃蛋糕,哪里清楚满口仁义的古兵书讲的什么。小孩子耐性差,肚子填饱一些,跑到院子另一头骑竹马玩。
段晓棠好奇道:“二郎,长林怎么同你交待的?”
柳恪有些颓丧,“长林兄说,讲到三郎能听明白的地步就差不多。”
段晓棠转头望一眼骑竹马转圈圈的五岁稚童,无奈道:“有没有一种可能,他只是打个比方,实际我的学问比三郎好些。”
柳恪机敏聪慧,瞬间打通关窍。
段晓棠只是造诣不如自幼浸淫其间之人,读过书,之前还在杜乔教导下通读过数本兵书。一味说的浅白,反倒失了真意。
白秀然将剥好的核桃仁,推到段晓棠和祝明月面前,“吃核桃,补脑。”
柳恪立即转换方针,不再一味追求通俗浅白,将书上的每一句话,用最贴合当今的语言解释。
《司马法》散佚至今仅余数篇,开始不算顺利,但总算将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了。
段晓棠哪怕这种时候不该生出比较的心思,也忍不住暗暗将杜乔和柳恪两人比较,还是杜老师“专业”。
柳恪做的也不差,友情帮忙头回上岗,有这样的表现已经很不错,比李君璞白湛那种天马行空满嘴跑火车的强多了。
白秀然按住太阳穴,“我算知道为何将《司马法》放到最后了。”
战争是仁慈的,闺阁女郎都不信。
祝明月连忙招呼柳恪,“二郎讲了这般久,不如歇一歇,喝点水润润嗓子。”
“嗯。”柳恪虽不通兵事,但自信照本宣科的本事不差。“段晓棠若是有不明之处,还请直言。”
段晓棠右手支着腮歪着头,“我再看看。”
书上说的不一定是对的,哪怕在当时是正确的,放到如今也可能不合时宜。
经过数本兵书的熏陶,段晓棠的文言文水平直线上升,浅显的不会有大问题。
而兵书,是所有书籍中,最大白话的。
段晓棠听过柳恪翻译过一遍的《司马法》,便知道它价值到这里为止了。
目前的所有兵书中最久远的一本,其中的某些思想就在之前的的书籍中有所体现,是为旧酒装新瓶。
书读完了,以后该怎么办?
段晓棠现在迫切需要找个人好生聊一聊往后的规划。
李君璞估摸着时间,适时推门进来,看见几人坐在桌子周围,旁边是一只柳三郎骑着竹马绕着桌子跑。
“学完了?”
段晓棠缓缓点头,“嗯,接下来读哪本?”
李君璞给出一个十分模糊的答案,“看你的兴趣。”
白秀然:“啊?”
段晓棠的兴趣是不读书,李君璞不可能不知道。
李君璞挑一个空位坐下,“你手下有一千人,该想的是如何练兵用兵。”
李君璞给人好读兵书的印象,是因为他只能读兵书。
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会读书不代表会打仗,武将的水平终究要在战场上检验。
这一两个月给段晓棠填鸭喂下去的兵书,只为在她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搭出一个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