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祝明月考虑一番,西式蛋糕原材料贵,费的工时程序更麻烦,综合算下来的价格定然不低。普通百姓买一块尝尝都是奢望,但长安的有钱人多的是,似乎有些搞头。
林婉婉看出祝明月有些疑虑,“祝总,之前那笔钱你打算拿来干嘛?”
现在家里都是自已人,祝明月也没必要瞒着,“买地。”
“祝总,你不像这么保守的人呀!”买地是大吴人的追求,但段晓棠想来,祝明月手上有钱不应该是继续投资利滚利么。
祝明月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看了看后院,“红薯藤长出来,可以准备第二轮藤蔓扦插了。”
第166章
蛋糕生意
柳家小院本就是住宅,后院屋后那一小块地本是做花圃的,被她们当菜地种上了蔬菜。
戚兰娘想了一会,“没有地方了。”旁边都种上其他蔬菜了。
孰轻孰重段晓棠分的清楚,“明天我去买些花盆回来,把其他菜移栽出来。”
“不如在前院砌几个花池出来,以后种菜养花都便宜。”赵璎珞想着前院这么大的院子,空着也是浪费。
砌花池和买花盆哪个方案更优无需多问,祝明月:“璎珞,你明天去找李师傅,请他拨两个人来帮忙砌一下。”
小院的布局李匠人早就清楚,只要说明白要求,不必实地测量都能估算出砖石数量。不是技术活,也不用亲自出马。
前院毕竟是门面,可以将一些长得好看的移栽过来,比如辣椒西红柿,红红火火多热闹。
长得磕碜的委屈点住花盆吧。
“我们在武功名下有三亩地,但太远了,鞭长莫及。”祝明月手遮住半只眼,有些疲惫,“家里移栽只能解决眼前问题,现在腾地方能暂时解决红薯的生长空间,但后头的玉米土豆怎么办。”
“我们需要一块土地来进行专业的育苗育种种植,”财富的滋味祝明月早就知道,并没有再重新体会的迫切性,现在只想做一些或许更有意义的事。
“长安城周边良田价格最高能到五十贯一亩,我们退一步,选择不那么好的地,最低也要三十贯。而且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临河能保证私密性的田庄。”
价值二千贯的金子如果按照三十贯一亩买地,似乎能买上几十亩,比杜乔家世传的土地还多。但这样的地方在长安周边几乎可以称一句“穷山恶水”是贫瘠之地。
不说水源,连交通都无法保证。
水源、交通、加上附属的田庄房屋,种种要求加在一起,离五十贯亦不远矣。
而且长安周边的土地向来是有价无市,名下有地就是一笔长生财,除了败家子谁会拿出来卖呢。
权贵富豪的田庄从来几十亩起,两千贯只能买个边角。
何况几人在长安一无根基二无权势,就算有地放出来,她们能买得到吗?
想买,只能溢价。
段晓棠想到也是一阵头疼,“长安,居大不易。”
林婉婉纠正,“是地大不易。”当初武功的书吏看在白家的份上分了三亩地,还觉得他们占了多大便宜似的。
赵璎珞对后院的作物重要性并不清楚,“不如先赁一块地种一两年。”乡下多是这么做的。
林婉婉:“你知道红薯最终的亩产量能有多少吗?”
赵璎珞:“多少?”
林婉婉比了一个“ok”的手势,“这么多。”
赵璎珞:“三百斤。”大吴蔬菜的常规产量。
林婉婉:“加个零。”
赵璎珞学过复式记账法,也学过阿拉伯数字,加个零是什么意思当然明白。眼睛猛然瞪大,难以置信,“三千斤,怎么可能?”
“那是我们从家乡带出来的良种,如果此时透露出去,恐怕等不到吃红薯就先吃断头饭了。”林婉婉解释清楚为何祝明月非得要一个私密的田庄。
戚兰娘侍弄后院的小菜地多时,这才第一次知道它们的产量。难怪当初一直没发芽,让祝明月那么暴躁了。
她当初为何离开家乡,还不是因为遇上灾年地里的东西不够吃,无奈之下和族人离乡逃荒。如果世上真有这般的良种,还会有饥馑么。
“不然我晚上搬张草席去地边上上守着。”林婉婉等人爱开玩笑,却从不屑于说假话。
林婉婉:“不用那么紧张,你提心吊胆的,岂不是不打自招了。”
段晓棠:“不用太担心,小菜园一边挨着李家的校场,柳家那面翻过去不远是柳二郎的院子,两边都不是多事的。”
戚兰娘点点头,城里人未必能明白地里头种的是何种作物,不认识的东西多了。“我抽空把篱笆扎得密些,免得富贵发财跑进去胡闹。”
祝明月:“这倒是可以。”
赵璎珞想起今天下午白秀然去过后头,“这些事还有谁知道?”
段晓棠:“白家姐弟、杜乔。当初红薯种子我们分了一半给白家。”
戚兰娘在五谷豆坊历练一段时日,世情都看在眼中。白家有权有势还有地,祝明月等人的困境他一个也没有。可种出来后白家会散播出去么。
转念一想,白家哪怕不往外传,可他自已的庄园土地肯定是要种的,总能置换出一部分粮食来,养活更多的人。
“我托陈牙人留意土地出售信息,短期内应该不会有消息。”也就是说手上这笔金子暂时花不出去。祝明月斟酌一番,“蛋糕店倒是可以试着做一做。”
林婉婉提出这个建议目的为何并不难猜,蛋糕自由而已。
林婉婉出主意,祝明月拍板,轮到自已搅奶油搅断手。段晓棠当然不愿意,“生产队的驴也不能这么使吧。”
祝明月:“从作坊给你调两个人,专门过来打奶油怎么样?”
最艰难的步骤有人承担,段晓棠松口,“行吧。”在哪做厨子不是厨子,何况在家里还省了通勤时间。
祝明月:“我明天联系给春风得意楼供应牛乳的货商,以后每日往家里送些,要多少?”
段晓棠垂下眼眸,蛋糕是用牛乳大户,“先送两桶过来吧。”最快也得是后天才能送来。
祝明月继续安排,“兰娘璎珞,你两准备好材料,计算清楚成本。”
戚兰娘赵璎珞:“没问题。”之前五谷豆坊选品时已经经历过一次。
心中一块大石落下,林婉婉轻松不少,举头望天,夜幕上点缀几颗星子,声音寥寥,“明天,杜乔就要考试了。”
没有现代无微不至的考前关心,轰轰烈烈的送考大军……这届进土考就这样悄然无息的开始了。除了考生和身边人,再无人关心。
祝明月等人除了上次林婉婉去大慈恩寺摸了一回脉,其他人都不敢再去打扰。
第167章
上山采药
无论杜乔表现得多沉稳,毕竟不是现代书山题海杀出来的考生,就怕关心过了头,心态反而绷不住。
赵璎珞颇有些担忧,尤其是听多了林婉婉“我的国公爸爸”之类的戏言,“他能考中么?”
“不知道。”祝明月亦不清楚最后的结果。哪怕侥幸考上,是才华打败权势,还是权势最终选择了才华。
杜乔未必能有下一次机会,刚开始萌芽的科举制度,没有各类分级考试,它的考生来源于州县举荐。
下一次科举会在什么时候,当地州县长官是否还会举荐他,都是未知数。几乎可以称得上仅此一次的机会。
一段时日来,赵璎珞至少知道杜乔和褚生连点头之交都算不上,何况没有杜乔援手,自已也不可能来到小院。双手合十,“保佑,菩萨保佑。”于公于私都得让杜乔考上。
第二日晨光熹微时,朱淑顺和谢静徽便到了济生堂门口集合。
昨日林婉婉回家前特意交待她俩早些到,尽量穿的“埋汰”些,要去城外采药。
朱淑顺里头穿的是自已的衣裳,外头索性借家中哥哥的旧衣,做小郎打扮,上山下河方便些。谢静徽不知从哪里搞来一身灰扑扑的衣裳,与平日光鲜的打扮全然不同。
两个学生回家说要去城外采药,家中的经年老大夫不禁眉头一跳,林婉婉是书阁中成长起来的大夫,她会采药么?
林婉婉当然不会,想当初她连常见的野菜都不认得几种,生鲜药材又怎么可能认识。
但蛇有蛇道鼠有鼠路,只要开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
赵大夫要带赵金业去城外采药,林婉婉搭个顺风车,连带自已两个徒弟一起捎上。
赵大夫教认药采药,林婉婉讲解药性,正是两相合宜。
段晓棠赶着马车停在济生堂门口,林婉婉从车上跳下来,招呼两个徒弟上车,在五谷豆坊拿了几个竹篮出来,最不缺的就是这些东西。
“如果病人上门就说大夫外出,明天再来。”
赵璎珞:“没问题。”
段晓棠赶着马车去坊门口和赵大夫爷孙俩汇合,林婉婉见着人影立刻挥手大喊,“赵大夫!”
两帮人之间打过招呼,赵大夫借着晨光看着林婉婉的马车架放着刀和弓箭,“这是还要打猎?”
林婉婉急忙解释,“我听邻居说他家以前在长安郊外跑丢过一只老虎,带上兵器是以防万一。”
赵大夫想想林婉婉的邻居,反正是大户人家,养只老虎不稀奇。但长安周边别说老虎便是狼敢下山扰民,都只有留下一张皮的结局。
捋捋胡子,“此次去的是老夫老家,周边都是熟地,不会有野兽的。”
林婉婉:“哦。”
赵大夫家的驴车在前,段晓棠驾着马车在后,一出了城门,林婉婉陡然兴奋,“从进长安城以来,还是我第一次出来呢。”
“淑顺静徽,你们以前出过城么?”
朱淑顺:“老家在乡下,以前要回乡探亲,但不是这个方向。”
谢静徽:“以前爹爹带我去过城外乐游原玩。”
一提到乐游原,林婉婉就想起来了,“晓棠,当初我们进长安的路上还说要去乐游原放风筝呢。”我的飞天蜈蚣风筝,一定会惊艳所有人。
“饭团还堵不住你的嘴,”出了城才在车上解决早饭,段晓棠关心道:“赵大夫,你们要不要吃一点。”
赵大夫:“多谢好意,我们吃过了。”
赵大夫的老家距离长安城三十余里,村后有一座大山故名后丘村,六七十户人家,勉强算是一个中等村落。
两方都赶车前行,一个时辰就到了目的地,天色大亮。
赵大夫的老宅常年无人居住,不过请族亲每月打扫一番而已,什么都没有。
于是将车赶到他一个堂兄家中,请他们帮忙照料牲畜。“堂兄,我午后下山,若是乡邻有恙,可请他们暂且在你家里坐会,等我回来诊治。”
将林婉婉拉过来,“林大夫是我在长安同行,善治妇人病,若是哪家妇人不虞,亦可上门。”
往常都只有赵大夫爷孙两回来,这次多了一车人。赵大夫堂兄见着林婉婉时还以为是赵金业在城里娶的新媳妇,哪知道居然也是一位大夫。
只能呐呐道:“好,好。”
这相当于义诊,赵大夫也是早与林婉婉商量好的。赵大夫要“收学费”,要与乡人作人情,林婉婉需要病例。
正好合适。
一行人往山上走去,没有外人,赵大夫亦将打算和盘托出,“我每隔几个月都会带金业回来一趟,一是采药认药,二来认认人。我们爷孙以后总要回来的,落叶归根,不能与乡人冷着。”
他回来采药,也会顺便开一次义诊。
现代邻里关系淡薄,多少人异乡工作生活,唯有过年赶一趟春运才会回到故乡,最终又有多少人会回到故乡呢。
林婉婉:“长安不好么?”
据她所知,赵大夫一家在长安几十年,连赵金业都是在长安出生长大的,回到乡下能适应么。
赵大夫知道或许习俗不同,林婉婉不通长安的人情世故。“我的亲族在这里,祖宗也在这里,怎能不回来。”
林婉婉耳朵里听着赵大夫的话,眼睛却在注意赵金业的反应,并没有异常。无论老小都接受这种说法。
换做自已可能么,习惯了发达的都市生活,却又因为祖宗规矩要回到小山村,忍受交通、商业、人际……的种种不便。
常住绝无可能,顶多走走亲戚。
人多势众,赵大夫索性捡了一条少有人走的山路,看看能不能找到些不常见的药材。
赵金业背着大背篓拎着柴刀在前头开路,赵大夫背着小一号的背篓,肩上还扛着一把农家的锄头,用来挖药的。
与之相比,林婉婉师徒三的装备可就袖珍多了。各自挎着一个竹篮,篮子里放着一把花锄。
活脱脱来春游的采蘑菇的小姑娘,“领头的小姑娘”反复和徒弟强调,“不许采蘑菇和木耳。”
谢静徽歪着头,“师父,为什么?”
林婉婉有充足的理由,“因为为师我不会治菌菇中毒。”
赵金业走在最前头也不忘拆台,“因为林娘子分辨不出哪些蘑菇有没有毒。”
第168章
采药收获
一行人不知道走了多久,赵大夫停下脚步,指着一棵绿叶树,“这是山茱萸。”
林婉婉凑近了瞧,“果子呢?”她倒是知道山茱萸是果子入药,目之所及只有叶没有果。
赵大夫:“秋末冬初果皮变红。”现在只有青皮。
林婉婉明白现在还不到季节,将朱淑顺谢静徽招过来,“认清楚这叶子。”
“果实采收后,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晾干,就是药柜里的山茱萸了。”
“常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朱淑顺踮起脚尖,摘下两片叶子,自已和谢静徽篮子里各放一片,认清楚叶子脉络,心底暗暗记下,冬天的时候要来摘果子。
再往前走一段,赵大夫环顾四周树木,“金业,去那棵树下挖一挖。”
指着一棵林婉婉认不出来的高大树木,“好多年以前,我在这里挖出过一大块猪苓。”
这附近是一块半阴半阳的坡地,潮湿,土质松软肥厚发黑,树木根部覆盖着厚厚的落叶。
林婉婉:“猪苓的生长环境就是这样的。”
赵金业挥舞着锄头,几下后挖出一块黑色树根状的东西,“林娘子,借用下你的花锄。”
农家锄头好干活,但到了该精细的时候还是用花锄为好。
小心将周边浮土拨去,露出黑色根状物,刚刚被锄头挖破的地方露出白色内里。
林婉婉捡起一小块破损的猪苓,拿到鼻尖嗅嗅,味道并不浓烈。又递给两个徒弟,“味甘,气平,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泄饮消痰;开汗孔而泄湿,清膀胱而通淋;带浊可断,鼓胀能消。渗利泄水,较之茯苓更捷。”
师徒三人此行主要是来辨认新鲜药材的,并不贪图收获,爬山小半个时辰,三个篮子里加起来仅有两片叶子,一朵野花。
林婉婉走的有些腿软,赵大夫精神抖擞走在前头,敲着树干,“这是杜仲树,周边这几棵也是。”
林婉婉抬头看看,“现在剥皮么?”
赵大夫打量一行人,唯一能称得上壮劳力的只有段晓棠一人,其他老的老小的小。
“杜仲以皮入药,生长十五年后将整棵树砍下来,逐段剥皮。我们没有带伐木的工具,也没法将这棵树拖下山去。”总之心有余而力不足。
林婉婉学着赵大夫的模样敲击着树干,“我知道一种半环剥法,砍刀破口,以竹片剥皮,只剥去树皮的二分之一。三到五年后,杜仲树又能恢复元气。”
不比砍树伐木来的好?
赵大夫:“取之有道,还之有序。”原先有十来棵杜仲树,取树皮至今只剩下三五棵了。
“我们试试。”
林婉婉:“哪棵有十五年了?”
赵大夫指着右手方,“这一棵。”
这一回赵大夫亲自动手,先用柴刀破开表皮,他们没有竹片,便用匕首代替,一路剥的小心翼翼,其间除了段晓棠,每个人都上手感受了一把剥树皮的力度。
半张杜仲皮剥下,赵大夫看着其上褐色的纹路,“过几个月我再来看看。”
看看它还活着么。
一路采药,林婉婉充分证明了什么叫中草药届的赵括。
认识的草药加起来还没有朱淑顺“偷学”来的多,但只要提起药名,她都能说出药性效用,甚至几个著名的药方来。
唯一让赵大夫心安的是,林婉婉虽然不怎么认识草药长在土里的模样,但它们炮制后的样子心里都是有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