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2章

    “殿下,”洛十一在车座jsg上回身,语气急促,“我引走官兵时,发觉淮州府内大队人马正在离开,前往白石山的方向。”

    祝子安紧紧蹙眉,“他们还是要对匪帮下手。”

    他低咳一声,“淮西既无匪乱,淮州刺史是要借剿匪之名,行兴兵之事,先斩后奏,逼得朝上应允他增扩兵权之请。”

    “官兵既然决意剿匪,匪帮守不住的。”他的眸光凝重,“我们即刻赶往白石山寨……”

    “我赶往白石山寨,”姜葵打断他的话,“事关重大,你即刻回禀长安。”

    她望着他,“你受伤了。”

    他怔了下,摇头,“我没有……”

    话未说完,“啪”的一记手刀落在他的后颈。

    他微微晃了一下,身体往前倾斜,昏倒在她的怀里。

    颠簸之中,她小心地扶住他,让他倚靠在车厢壁上。接着她伸手探进他的大氅里,翻出一个酒壶。

    她拨开木塞,往里面扫了一眼,咬紧了唇,“果然喝完了……你不肯告诉我。”

    一缕晓光亮起在天边,照在身边人的面庞上,他的神色近乎苍白如纸。她的手指微颤,轻轻脱下他的大氅,在衣袍上触到一把温热。她低下头,手指间染了一片红,那是他身上的血。

    她咬着牙,解开他的衣襟,看见他身上的箭伤。那些箭簇擦破他的衣袍,划开一道道伤痕,不断渗出的血浸湿了他的衬袍。他的体温很低,血流的速度也很慢,血珠沿着他的指尖滚落在衣袂之间,一滴滴洇开一团深红。

    他根本感觉不到痛,所以他自己也不知道。

    一抹曦光自窗外投落,笼在他雪白染血的衣襟上,衬得他的身形朦胧近乎消散。

    她闭了闭眼睛,止住心里的情绪,迅速撕开一角衬袍,为他包扎伤口。而后她双手紧紧地抱住他,把内力送入他破损的经脉里,竭尽所能地为他疗伤。

    他靠在她的怀里,低低咳了一声,唇边一抹极淡的血迹。她埋在他的颈间,听见他微弱的呼吸,她的肩头轻轻地发颤。

    许久,天光明亮,窗外风卷雪飘。

    “洛十一。”她低声喊。

    “在。”车座上的少年低声应道。

    “带他回长安。”她凝望着身边沉睡的人,“淮西有反意,一应证据皆在。他必须即刻回禀朝廷,请求圣上立下决断。这是命令。”

    “明白。”洛十一低喝。

    “另外,”她低低地说,“回到长安之后,先送他去疗伤。在他身体好转之前,绝对不准他乱动。”

    她低着头,笑一下,“这是私心。”

    “看紧他。”她轻声说,“我不许他再受伤了。”

    “明白。”洛十一深深颔首,又低低问她,“江少侠是要……”

    “我赶往白石山,全力助他们守寨。”她笑了笑,“我毕竟是寨主了,寨上三百人都等着我呢。”

    她俯下身,低头看着身边的人。他的眼睫低垂,在阳光里安静地沉睡,有一种初雪般的宁静。

    摇摇荡荡的马车里,她轻轻抱了抱他,把脸贴在他的心口,倾听他的心跳声。天光涌来,落在他们的身上,仿佛微微地闪光。

    马车停了,她提起长枪,迎风走入漫天的雪里。

    道路尽头,赵小川牵了两匹马,在风雪中按刀行礼。

    “我方才收到寨中传信,官兵连夜出发剿匪。”他低声道,“山寨的位置还是走漏了,此刻山寨已被大军包围……恐怕凶多吉少。”

    他苦笑,“只怕这一战后,匪帮将在江湖上除名了。”

    “我送姑奶奶到这里,就此告别。”他深深作揖,“多年相识,以此一拜,谢当年知遇之恩。”

    姜葵扶起他,“我与你一同回山迎敌。”

    “姑奶奶,”赵小川摇头,“这是我们匪帮的事,不该把你卷入这趟浑水。”

    “我既为白石寨主,便与山寨共存亡。”姜葵平静道,“行走江湖无非恩义二字,我行事只求俯仰无愧。若我在此时离开,内心不得安宁。”

    赵小川肃然片刻,不再言语,恭敬弯身把缰绳递到她的手中。她挽起缰绳,翻身上马,一杆长枪立于身侧,枪尖反射着明亮的光,仿佛要破开此间风雪。

    晨光披落如练,天风浩荡而来。两匹马长嘶一声,冲出高大的城门,踏过潺潺的溪流与积雪的山路,奔入广阔的山野间。

    风雪一声又一声,卷过漫山遍野。

    晌午时分,两匹马行至白石山腰,沿山间小径而上。山下官兵组成方阵,缓缓移动在平原之上,墨旗在长风中滚动,犹如一卷漆黑的波涛。

    马背上的少女微微眯了下眼,俯瞰下方大军行进。

    为首的旗手挥舞军旗,左右两军缓步前进,形成一支两翼收拢的鹤阵。庞大而有序的军阵逐渐汇成整齐的方队,弓箭手与轻卒从阵中凸出而来,占据了最前方的战线。

    “他们会在今夜发起进攻。”她低声道,“我们进山堂议事。”

    山寨大堂里,炭火熊熊燃烧,一张圆木桌摆在正中,上面摊开一张复杂舆图。为首的几名山匪已经等在堂前,见到姜葵与赵小川一前一后而来,齐刷刷抱拳行礼。

    “官兵来了多少人?”姜葵问。

    “大约三千人。”一名山匪答道,“目前调动的是附近县城的军队,淮州官府的人马仍在赶来的路上……只怕会越来越多。”

    “我们能作战的人手有多少?”

    “三百人。”山匪抿了抿嘴唇,“满打满算。”

    一阵冷风呼呼刮过,在座的人同时打了个寒战。

    “官府名义上是剿匪,实为以此一役立功,逼请朝廷增扩兵权。”姜葵低声道,“因此他们必定只求一举攻山,不愿拖延时间。”

    略作思忖,她继续说,“有人已将淮西形势回禀长安,最快的轻舟往返大约要半月……我们只需守寨半月,即能等到朝廷传旨。”

    “半月……”身边一人喃喃道,“以三百人守三千人,如何能守半月?”

    “能。”姜葵以掌心按在面前舆图上,“我说能就能。”

    半日内,山堂内诸人急切商议备战,往返出入人员络绎不绝,将一道又一道传令送往山寨各处。磨刀声与兵刃声响彻山寨,伴着战旗与火把呼呼作响,满山都是兵戈刀戟之音。

    黄昏时分,霞光漫卷天地,风雪萧萧无边。一声嘹亮的号角响在漫山遍野,回荡在积雪的山谷之间,惊起成群的鸟雀。

    原野尽头的地平线上,升起了隐隐的烟尘。官兵大军开拔,雄浑的进军战鼓伴着整齐的脚步声,震得满座山寨旌旗鼓动,在风雪中猎猎飞扬。

    阵前,少女身骑白马,挺枪而立,五尺青丝在风雪中犹如一柄苍翠的名剑,仿佛要割开漫天风雪与刀光。

    -

    马蹄声滚滚,卷起路边积雪。

    一线月光从云层中倾泻,照亮了马车里的人。

    他盖着一件大氅,倚靠在车厢壁上,静静地沉睡着。月光落在他的睫羽上,投落很浅的碎影,衬得他的睡颜静谧苍白。

    一团雪从车篷上扑簌簌滚落,带起一点微风经过他的脸颊。他的眼睫轻颤一下。

    谢无恙低咳一声,睁开眼睛,望见窗外月落九天。

    他撑起身体,勉力坐起来,以指节轻轻叩击窗棂,“洛十一。”

    “殿下,你醒了。”赶车的少年在车座上回头看他,“我带你看过附近郎中,简单处理了箭伤,血尽量止住了。淮西私藏军械的证据已由江万年带走,我们现下正赶往去长安的船。”

    “回去。”他轻声说,“先去淮州。”

    洛十一默然片刻,低声喊他,“殿下。”

    “回去。”他淡淡道,“睡着之前的事,我大约记得一些。”

    “殿下……江少侠让我带你回长安。”洛十一迟疑着告诉他。

    “回去。”他重复。

    洛十一静了一下,甩起长鞭,长吁一声,调转马头,朝淮州城的方向而去。

    马车里,谢无恙闭上眼睛,缓缓抬手,以指腹按在自己的面庞上。

    车轱辘轧过泥土山路,转入城内青砖石面,最后停在灯火昏暗的官府前。

    接近平旦时分,官府还未开门,府内一片岑寂。看门人睡眼惺忪,打开一扇小窗,从窗缝里探出半边脸,语气里夹杂着几分不耐烦,“什么人大晚上来官府?”

    “嗒”的一声,窗外的黑衣少年冷淡地搁下一个玉牌。

    看门人愣了一下,摸过那个玉牌,借着一盏油灯看了看,神情霎时变了,声音颤得几乎结巴,“太子……殿下?”

    他双手捧着玉牌,跌跌撞撞地往府里跑。

    片刻后,官府内一团混乱,呼喊声与脚步声响个不停。

    官吏们纷纷从睡梦中惊醒,匆匆忙忙换上官袍,从屋里冲出来,催着马车赶到官府,整齐排成一列,毕恭毕敬等在衙门口。

    一缕月光从云中落下,一辆青幔的马车停在门口。

    赶车的黑衣少年翻身而下,面对马车深深长拜,而后扶住从车里下来的人。

    衙门两侧的官吏同时拜倒,哗啦啦jsg的声音响了一地。无数衣袂在风中上下起伏,犹如一波又一波麦浪,荡起无数惊涛骇浪。

    年轻的皇太子淡淡微笑,扶起为首一名官吏,“深夜来访,诸卿辛苦了。”

    “不……不敢!”官吏结结巴巴。

    官吏们前扑后拥,簇拥着皇太子前往印堂。仆从急忙侍奉笔墨,为皇太子呈送近日卷宗。皇太子坐在案前,提笔蘸墨,拢袖垂眸,翻看一叠文书。

    满座官吏忐忑不安,等他一一训人。他随意翻了几卷文书,每点出一个官吏名字,那个官吏就在堂前垂首再叩首,紧张地禀报所司之事。

    “淮州刺史人在何处?”最后,他淡淡问。

    “回禀殿下,”一名官吏慌忙起身,“何大人领兵在白石山剿匪。”

    “备车。”皇太子平静道,“去白石山。”

    官吏们连忙赶去备车,皇太子在堂里稍作休憩。印堂里静了下来,他独自坐在案前,取来一张薄纸,执笔写了一封信,低声唤:“洛十一。”

    黑衣少年从堂后转出,极小心地轻轻扶了他一下,“殿下。”

    谢无恙以指节抵了一下眉心,低低咳嗽了几声,把信纸叠成极小的一卷,递到他的手中,“这封信是给公羊先生的,需要你亲自去传。”

    “殿下……”洛十一低声道,“白石山那边……”

    “白石山那边,我一人前往足矣。”谢无恙按住他来扶的手,“给公羊先生的信,必须尽快送到。”

    “明白。”洛十一按刀行礼。

    谢无恙披衣起身,步入后院,走进静候的马车里。

    -

    此时的白石山下,朔风十里,刀光遍地,风雪呼啸如吼,喊杀震天如雷。

    淮西刺史何全久坐于军帐中,抚着长须,注视着面前长桌上一张沙盘。烛光落在沙盘之上,他拨动几支木筹竹签,目光锐利寒冷。

    一支又一支小队往返而来,接连不断向他汇报战况。

    “山上有石球滚落,损失百人!”

    “林间突遇一支伏兵!”

    “西坡八百轻卒正缓慢推进!”

    何全叩桌,“不过区区山匪,彻夜久攻不下,实在可笑。传我军令,强攻上山!”

    “大人!”一名副将疾步走来,抱拳行礼,“有人递名帖过来。”

    “名帖?”何全一愣。

    副将毕恭毕敬,双手奉上一个木托盘。

    木托盘雅致古朴,上面搁着一张莲花金笺,一方白玉牌压住信笺一角,隐隐有极淡的檀香气味传来。

    何全神色一凛,抬手取来那张信笺。

    绢纸信笺细细地铺满一层金箔,在烛火里反射明亮的流光。

    上面落了墨意饱满的几个字,“帝次子康。”

    军帐外,一辆玉饰的马车徐徐停住。风吹玉珂相击,琅琅之音响在金戈铁马之中,恍然如泉水叮咚。

    车里的人淡淡道:“何大人,还请罢兵。”

    -

    白石山下。

    阵前的少女插枪于地,衣襟染血,长发在风中飞扬如旗。

    她高高地仰起头。一抹晨曦自天边破出,照彻漫山遍野的风雪。

    忽然,她听见击钲的声音。

    金石之音如鸣,回荡在天地之间,一声又一声,浩浩荡荡地传响。

    鸣金,收兵。兵戈倏地止住了。前压的军阵缓缓停步,潮水般往两侧让开一条路。

    她微微怔一下,抬眸望向远方。

    刀戟如潮水般破开,有人从原野尽头走来。一线天光从云中乍泻,纷纷如雪落满他一身。

    那个人绯衣玉带,宽袍广袖,衣袂纷飞如云。

    他在明亮天光里,朝她远远一揖。

    “谢康。”她轻声喊他。

    他穿越漫天风雪,一步一步,来到她的身边。

    刀光剑影纷纷地坠地,风雪卷过无垠的旷野。他越过千军万马、向她走来,于刀林剑雨中,抱住浑身是血的她,握紧她的枪,端正地立住。

    他在她的耳边轻轻地说:“夫人,是我。”

    漫天风雪都听不见,只有他的声音响在耳边。

    96

    76

    春来

    ◎好热。◎

    这一瞬,

    风停雪止,万物屏息。

    天光从云中倾泻如瀑,仿佛碎金洒了他们满身。

    他轻轻将她横抱起来,

    踏过积雪的原野,

    穿越静立的兵戈,

    往日出的方向走去。

    “你记不记得你以前答应过我三件事?”他边走边说。

    “记得。”她在他的怀里点头,“第一件事是不许受伤。我才没有受伤……最多只是一些擦伤。我身上的血都是敌人的。”

    “好。你没有受伤。”他无奈地笑一下,又继续说,“我方才想好了,

    第二件事是不许难过。”

    “我才不会难过。”她撅起嘴。

    “好吧。”他想了想,

    “那不许生气。”

    她轻哼一声,

    “你要干什么?”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