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7章

    那位突然出现的中间人“白头老翁”,似乎就是冲着宫廷斗争而来的。

    祝子安以往从来不插手朝廷之事,此番为了帮姜葵追查暗害她之人,难得破了一次例,甚至为了她还受了伤。他会愿意继续帮她查下去吗?

    写完信,姜葵把信纸折叠成很小的一团,藏入缝在袖子下的贴身口袋里,计划着什么时候再翻出宫墙,去书坊递信。

    上一回她竟然被人跟踪了,还是谢无恙提醒她才察觉。这一次,她要找一条更为隐蔽之路。

    收好信纸以后,姜葵开始一卷卷地查阅文簿。她提了一支笔,在纸上勾选可疑之人与贪腐官吏,列成一份名单,思考着如何把这些人从东宫送走,再换一批新的可信之人。

    “吱呀”一声,谢无恙抱了一卷书,从门外进来。

    他应当是方从崇文馆回来,穿了一身整齐的青衿服,披着一件暗云纹外衣,天青色的领口交叠起来,半遮住清秀的锁骨。

    姜葵抬头看了他一眼。她想起那日在藏书阁里,他也是穿着青衿服,手中握着一卷书,倚靠在书架上低头翻阅,还友善地为她指过路。他这样的打扮,就像一位爱读书的学生,整个人似被墨香味浸过一遍,有一种好闻的书卷气。

    她连那日他的声音都想起来了。

    “喏。”那个声音温温吞吞的,被满室的浮光笼罩。

    姜葵甩了甩长发,跳过这段回忆。

    “你坐这里。”她指了一下背后的书案。

    两个人背对背坐着,一人一张书案。姜葵在翻阅一摞文簿,谢无恙在回复一沓信件。书房里一时间安安静静,只有漫卷的阳光堆积在如山的书卷上。

    许久以后,姜葵有些累了,回过身想说话。这个下午,谢无恙表现得很听话,姜葵决定表扬一下他的勤勉。

    她还未转过头,背后响起书卷坠落的声音。那个人一寸一寸倒过来,倚靠在她的背上,外衣半脱落,脑袋歪着搁在她肩头,一只手垂下去,另一只手还握着一卷书。

    他又靠在她身上睡着了。

    ……她现在觉得这个人一定是故意的。

    作者有话说:

    小谢:(面不改色)我没有。

    提问:小谢在老婆身上睡着了几次?

    38

    76

    吵架

    ◎小夫妻。◎

    谢无恙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醒过来的时候,

    他发现书房里空无一人,自己躺在横七竖八的书卷堆里,脸上还草草盖着一张宣纸,

    一团墨渍蹭到了鼻尖。

    他咳着嗽起身,

    抓起那张宣纸展开来,

    上面是一大团模糊的墨迹,似是写字的人怒气汹汹地在纸上乱七八糟涂了许多笔,然后一把扔到他脸上。

    接着,他又发现自己的身下垫了一床厚实的毛毯,

    大约是那个人临走的时候心软了一下,

    怕他睡熟了会着凉。

    曳动的琉璃灯下,

    他静坐了一会儿,以指节抵了一下鼻尖,轻轻地笑出声。

    这时,书房外响起顾詹事的叩门声,

    他称太子妃正在等候皇太子共进晚膳。

    同食同寝都是两人的约定,

    目的皆是为了保持夫妻二人表面上的和睦,

    以防从东宫里传出不利的闲话。谢无恙进到正殿时,

    姜葵正板着脸面对自己的食案,连正眼都没有给他一个。

    两人沉默不语地用完了晚膳,姜葵全程都没有说过话。走出正殿的时候,

    谢无恙抬步向前,

    姜葵就后退半步。他一咳嗽,或者闭一下眼睛,她就如临大敌般地看着他,

    眼神里满是警惕。

    ……谢无恙还是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他努力地回忆了一下,

    只记得自己在书房里读了一会儿书,

    读着读着就睡着了……难道是他睡着时对她有过什么登徒子行径?

    端庄持节的皇太子罕见地慌了一下。

    他默默地抱起书卷,没有跟着姜葵一起回到西厢殿书房,而是去了偏殿。姜葵没有拦他,似乎并不想再与他同处一室。

    在顾詹事的眼里,这对年轻夫妻就像是莫名地吵架了一样,忽然间开始互相不搭理,连眼神交流也没有了。

    姜葵在顾詹事的陪同下回到书房查阅文簿,谢无恙则前往偏殿继续写一封未完成的回信。

    谢无恙推门步入热气腾腾的偏殿。竹木屏风后跪坐着一名白衣小厮,捧着一卷文书,身侧的木盘上放了一壶清茶与一个茶盏。

    “殿下。”白衣小厮朝他长拜行礼。

    “十一,说了很多次,不用行这么大的礼。”谢无恙叹了口气,扶起他,问道,“书坊那边有什么新消息吗?”

    洛十一把文书递到谢无恙的手里,陪着他坐到书案前,又转身过去为他奉茶,边忙边答:“那单七千两银子保护温亲王的生意,今日成交了,接单的是长乐坊阿蓉女侠。”

    “追查白头老翁之事,还是没什么进展,此人藏得极深,唯一的情报是他常乘一辆漆黑的马车……此外,最近南乞北丐之间的冲突不断,隐隐有压不下来的趋势。”

    “以前是阿蓉要杀如珩,现在又是她要保他,倒是有趣。”谢无恙接过茶,呷了一口,“阿蓉母子也是可怜人,预付的定金尽量多给一些。秋日参茸涨价,小尘的病却在转坏,她近来缺钱得厉害。”

    “好。”洛十一应道,“其它的,尽是琐事,殿下可以粗略读一读文书。近日没什么大生意,都是江湖上的小打小闹。只不过清河先生托我来问,可否把每一单的抽成再提一提……他觉得赚得太少了。”

    谢无恙笑了一声:“这个奸商……别听他的。”

    洛十一把一盏瓷灯搁在案边,挑出一点灯芯,灯火明亮起来。谢无恙在灯下翻阅着厚厚的一沓文书,时不时提笔批复几个字。茶凉了,又再次被热好,温暖的白汽在书案一旁盘旋而上。

    夜色一点点浓了,寒气从窗沿爬进来,渐渐蔓延到殿内。洛十一起身关了窗,听见案前的人又在低低地咳嗽。他从衣桁上取了一件大氅,披到谢无恙的肩上。谢无恙太过专注,甚至没察觉。

    “殿下,”洛十一低声提醒,“该就寝了。”

    “好。”谢无恙说。

    他每次都在话语里应得很好,行为上却根本像没听见。

    这些年来,为了催促这位皇太子早些就寝,洛十一想尽了一切办法,但始终无济于事。他时常尝试着制造一点动静,提醒谢无恙到了该入睡的时辰,谢无恙每每顺口就答应了,然后继续不眠不休地忙着。

    洛十一正头疼着,顾詹事从殿外叩门进来,长拜过后,向皇太子传话:“殿下,太子妃娘娘催你就寝了。”

    案前的人顿了下笔,愣了愣:“我以为她在生我的气。”

    他甚至都做好了今夜在偏殿里待一晚上的准备。

    “娘娘说,殿下是病人,到了时辰便该就寝。娘娘还说,若是殿下坚持深夜不眠,以后就……不必回寝殿了……”顾詹事一面恭声回答,一边谨慎地jsg斟酌着言辞。

    谢无恙听完他的话,忽地低笑了一声。他猜到这位娘娘的原话大约是一些听起来咬牙切齿、却又藏着一分心软的句子。

    “好。”他写完最后几个字,搁了笔。

    洛十一长舒一口气,上前收起笔墨纸砚,把未喝完的茶水倒掉,再端起木盘去冲洗茶具。

    顾詹事从屏风后走出来,为谢无恙披上一件裘衣,然后掌了一盏风雨灯,领着他前往寝殿。

    寝殿里一片昏暗,灯火已经熄灭了。织金锦床上的少女翻过身,背对着她的夫君,整个人裹在厚厚的被子里,一副气鼓鼓的样子。

    她确实还在生他的气。

    谢无恙表面一派温顺听话的君子模样,实际上却三番两次地往她的怀里钻,此人实在是可恶得过分。

    背后传来窸窸窣窣的更衣声,接着是一个缓缓而来的脚步声。有人站在床边,垂着脑袋,很轻地对她说:“抱歉。若是我做错了什么,夫人请罚我吧。”

    姜葵背对着他,假装睡着了,闭着眼睛,没有出声。

    她少见地有这样安分的睡姿,乌黑的长发披落在身后,露出一张白皙的小脸,眉眼恬静,唇瓣饱满,肌肤吹弹可破,几乎像一只乖巧的瓷娃娃。微光透过窗纱降下来,在小巧的鼻尖打了一个旋,投落一片柔软的碎影。

    背后的人静静地看了她一会儿,蓦地伸出手。姜葵强忍着一把拍开他的冲动,屏住呼吸观察他想要干什么。若他要做什么登徒子行径,她便可以将他逮个正着。

    结果那双手只是轻轻地经过了她身上的被子,仔细地帮她把每一寸被子角都掖好,连她的一分肌肤都没有碰到。

    月光从窗外洒落,把立在床边的那个影子投得很长,温柔无声地覆盖她的脸庞。

    许久,那个人躺到榻上,在低低的咳嗽声里入眠了。姜葵翻过身,悄悄抬起眼睑,望着他沉睡的侧影,忽然原谅了她的夫但是对于他总往自己身上睡这件事,她还是十分生气。

    -

    翌日清晨,谢无恙在夫人的严厉呵斥下醒来,被她推着撵着前往荷花池畔练剑,然后在她的催促下换上了一身绛纱袍,前往太极宫参加早朝。

    早朝过后,谢无恙回东宫与夫人共进午膳,接着在她的监督下换上青衿服,乘车转去崇文馆听学。

    他的夫人一整日都黑着脸,似乎仍在生他的气。与昨日一般,他只要闭一闭眼睛,或者垂一下脑袋,流露出一点困意,她就紧张地后退半步,似乎担心他要做什么。

    直到最后,连顾詹事都为这对年轻夫妻的状况担忧起来,忍不住为皇太子出谋划策。

    “殿下,”顾詹事小心翼翼地问,“你们可是吵架了?”

    “差不多吧。”谢无恙想到姜葵的神情,“我仿佛惹恼了她。”

    ……但是他真的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顾詹事思考了一阵,提议道:“听闻民间夫妻吵架,做丈夫的若是能想方设法地做一件讨妻子欢心的事情,也许能求得妻子的原谅。殿下,太子妃娘娘可喜欢什么?”

    “她……”谢无恙抵着下巴想了想,“喜欢打架。但是我打不过她。”

    顾詹事噎了一下:“殿下再想想,可还有别的?”

    “嗯,她喜爱甜食。”谢无恙说,“……但是我不会做。”

    他抓了抓头发,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点了点头:“午后要去如珩的王府里,我去讨一份冻酥花糕,带回来送给她吃。”

    皇太子的车驾渐渐地远离了东宫,顾詹事望着马车的背影,仍旧为这对年轻夫妻吵架的事情忧心忡忡。

    深绯帷幔的马车停在崇文馆的玄色大门口,皇太子在众人的簇拥下前往学馆。学馆的木门打开又合上,人声如潮水般退去,留下满室的寂静。

    长盈夫子独自站在讲堂上,与谢无恙行过礼,低声道:“殿下快去吧,我守在这里。”

    “多谢夫子。”谢无恙再次行礼。

    他从无人的学馆侧门转出,在洛十一的服侍下换上一件低调的圆领袍,弯身钻进一架候在崇文馆冷僻偏门的马车。车轮声轱辘,两人赶往温亲王府去了。

    温亲王府的书房里摆放着四张书案,每张案上奉以香茶和小食,以及成叠的案宗书信。其中两张书案上已经坐了人,一位是气质温润的温亲王谢珩,一位是面色冷厉的太子太师凌聃。

    “老师。”谢无恙推门而入,先向凌聃行过礼,再朝谢珩作揖,“如珩。”

    谢珩素日里平易近人,虽然比谢无恙大一辈,却不端长辈的架子,由着他跟谢瑗一齐叫他的表字,而不用叫他皇叔。

    谢无恙在客人席上坐下,谢珩朝他颔首:“再等等。周宁止还没到,想来是翰林院有事在忙。”

    三人没有等候太久,又有一人推门进来,把一件深红的大氅放在侍立在门口的洛十一手里,道了声谢,拢了拢宽大的官服,朝里面的人一一行礼:“殿下。伯阳先生。如珩兄。”

    此人是翰林院文词待诏,周满,字宁止。那位常在长盈夫子下课时请她过去、恰好多次解救姜葵于危难之中的“周大人”,正是周宁止。他与谢珩关系极好,平日里称兄道弟,因此并不尊称谢珩为殿下。

    他坐在最后一张书案前,没来得及饮茶,便神色匆匆地说:“今日下朝后,圣上有意拔擢户部司微蘅,为同中书门下正三品。”

    户部侍郎司蘅,字微蘅,是姜葵曾在秋日宴上远远见过的那名在人群中抱袖作揖之人。他以理财敛聚而闻名,三年之内从六品的殿中侍御史一路跃升到了户部侍郎,如今竟将位列同中书门下正三品。

    本朝宰相制度为群相制,官拜同中书门下正三品,便是拜相。

    司蘅乃是自宦官举荐而升官发家,是北司宦官集团里极为重要的人物。北司已经掌握金吾卫的兵权,如今掌握财政的司蘅再拜相,足见北司的权势之炽盛。

    谢珩轻叹一声:“当年我在江南初识他时……他远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四人在王府书房里闭门议事,一直谈到夜深,连晚膳也一并在书房里用了。谈话由温亲王谢珩主持,周宁止也常发言,凌聃偶尔插话,谢无恙则始终都在安静地倾听。

    皇太子温良恭俭让,是长安城里的文人最爱称颂的一位贵人。他对待前来面见的每个人,无论官职大小、品级高低,都总是态度温和、甚至是谦卑的。此外,他善记人,哪怕是只有过一面之缘的九品小吏,再见面时,皇太子也能记得住,还能同他聊几句家常,问他家中妻儿可安好。

    因此,文士们深感皇太子有待人如己之心,对他且敬且爱,以他为核心,逐渐形成了庞大而松散的文人集团。这些年来,南衙北司渐成对抗之势,尽管皇太子常年抱病不出、鲜少露面,却仍是南衙文人官僚心目中的真正领袖。

    繁星上升,夜色深沉。四人议定几件大策,开始讨论朝上琐事。谢无恙饮尽杯中茶水,作了一个揖,缓缓道:“实在抱歉,已近亥时,我该回宫了。”

    另外三人俱愣了一下。皇太子以往都是最后离开的那一位,今日仿佛忽地换了个人,竟第一个提出要走。

    谢珩想到了什么,笑了一声:“我才发觉,在座几人里,无恙是年纪最小的,却是唯一有了妻室的。是宫里那位催着回去吧?”

    谢无恙敛眸微笑,静静颔首,再笑着回道:“如珩什么时候娶妻?父皇常催你尽快纳妃,你也没什么动静。”

    “我?”谢珩笑着摇头,“我年纪不轻了,哪家姑娘能看得上我?”

    他这话说得过分谦虚。温亲王是当今天子的最年幼的皇弟,又在江南温养多年,再加上他性情平和,看着极为年轻,是一位谦谦如玉的青年君子。长安城里爱慕他的姑娘,多得能排着队把曲江围上一圈。

    谢珩似是念及了另一件事,又说:“永嘉不日将礼佛归来,长公主府又要热闹了。我会带沉壁去见她,你得空也须带你宫里那位去拜会。”

    “好。”谢无恙颔首。

    永嘉是长公主谢琅的封号。自当朝天子登基以后,永嘉长公主为祈求国运昌隆,出城往观音禅寺礼佛多年。天家诸子都很少见到她,与她并不相熟。谢瑗是公主,有朝一日也将会是长公主,谢珩要带她去拜见现在的长公主,算是牵线让两人熟络起来。

    谢无恙出温亲王府前,先去了一趟后堂小厨房,包了一袋冻酥花糕带走。洛十一在偏门的马车上候着,两人一齐前往崇文馆换了衣服,同长盈夫子道过别,然后乘坐停在正门口的马车离开。

    皇太子从崇文馆回到东宫时,恰好撞见太子妃在宫墙下跃跃欲试。

    两人对视,同时愣了一下。

    姜葵正打算趁谢无恙不在的时机翻出宫jsg墙,前往东角楼书坊给祝子安递信,却极为巧合地遇上了谢无恙回宫。

    “你……”谢无恙望着她,“跟我来一下。”

    他拉着姜葵回到寝殿,吹灭了床边的蜡烛,只点了一盏小灯,伏在案前为她画了一张草图。

    姜葵接过那张纸,上面详细写着一条从东宫离开、前往外郭城的隐蔽路线。

    “用毕毁之。”谢无恙低声说。

    他拉开一扇窗,目送着她翻出去的背影。

    晚风吹动他的袍角,他在窗前站了一会儿,慢慢勾起唇角,无声地垂眸笑起来。

    -

    姜葵在书坊没见到祝子安,托付柳清河送信后便走了。她回来时,寝殿里还留着一盏小灯。灯下放了一包冻酥花糕,沁甜的糖汁微微有些化了。

    床边的榻上盖着厚厚的被子,榻上的人似乎已经睡熟了,偶尔传来几声低低的咳嗽。

    于是姜葵蹑手蹑脚地关上窗,赤足走到案几前坐下,把谢无恙画的那张路线图放在烛火上烧尽了,然后吃完了那包花糕。接着,她静悄悄洗漱完毕,换上一件素纱睡袍,轻轻吹灭了小灯,在床上躺下了。

    躺了一会儿,她又翻身起来,走到那张榻前,犹豫了一会儿,帮沉睡的人掖好了被角。

    他睡得很安静。被子边缘抵住线条流畅的下颌,一直遮到微微发红的耳廓,长长的睫羽垂着,在下方落了片浅影。

    “好吧。”她很小声地说,“这一次真的原谅你了。”

    她终于回床上睡下了。

    在顾詹事的眼里,皇太子与太子妃吵了一日的架,到了夜里忽然和好了。太子妃被皇太子拉着进了寝殿,关上了殿门,不知道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最后,寝殿里的一盏小灯熄灭了,窗纱黯淡了下来,两人大约同时入睡了。

    他微微一笑,深感那句“床头吵架床尾和”的民间俗语确有几分道理。

    作者有话说:

    顾詹事:我磕的cp果然是真的。

    39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