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今天被蒋爱民的班主任说了一通,细数了蒋爱民做的那些事,大多数就是欺负女同学,又或者是跟年轻的女老师对着干。蒋嫂子被说得面红耳赤,她当然只要是错的。
“爱民,快给老师们道歉,以后不许再这样了。”
蒋爱民知道她才是靠山,她都发话了,也不敢犟着不低头。
“我知道错了,下次不敢了。”
老师还能说什么呢。
这可是九年义务教育,任何理由都不能劝退的。
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不过班主任数落的事,蒋嫂子还是觉得没脸,特意等到蒋清清下课。
“你就在学校,处理这些事情不是顺手的吗?还得让我跑一趟,我有那么多闲工夫吗?”
蒋清清脸色铁青,“我又不是监护人,打算让我怎么处理。有责怪我的时间,还不如想想怎么把他教好。再这么下去,多半点进去吃牢饭。”
往老师的杯子里放虫子,这都还是轻的。
故意强抱女同学,吓唬她们,现在年纪小,说是喜欢玩,不懂事。
也可能就是真的觉得好玩,没有什么别的心思。
如果不下狠手的阻止,就真的会无法无天,他会觉得自己没做错,以后指不定还能做出什么来。
蒋嫂子不爱听这话,“你少说这些,这可是你弟弟。你爸可是退伍军官,英勇负伤退伍的,我也是社区的工作者,你还是个老师,咱们家怎么也教不出这样的孩子。”
在她的眼里,她的儿子就是最好的,也就是犯了一点小错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等到年纪大一些,懂事了,自然就不会再做这些幼稚的事情了。
再说,家里的氛围怎么也不可能让他变成二流子一样的人。
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蒋清清气得脸都红了,“怎么就不可能教出这样的,我和老爸每次要讲道理,给他个教训的时候,你总是要拦着。要是哪天他真的犯了大错,你就自己解决吧!”
即便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女儿,蒋爱民也算是她带大的孩子,不想眼睁睁的看着他毁了。
这些话,以前也委婉的说过,但是她怕说得多了,会影响母女之间的情分。
现在都算是撕破脸了,也不管这些话好听不好听了。
蒋嫂子觉得扎耳,冷冷地说道,“真是把自己当外人了,说话这么硬气。什么事儿都没发生呢,就先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的。”
蒋清清无语凝噎,心中十分难受,怎么就听不懂好赖话?
她觉得有些疲惫,“随你怎么想吧,你要想管就管,要是不想管就算了。反正也不是我儿子。”
这句话捅了马蜂窝。
蒋嫂子的脸色阴沉得可怕,“你的意思不就是和你没有血缘关系吗?这是要跟我一刀两断吗?”
“我没……”
蒋清清没这么想,她只是不想把自己献祭了,她还是认蒋嫂子当妈的。
没能等她辩解,蒋嫂子的情绪变得越来越激动,“如果你真是这么想的,那你现在就滚,找你的亲生父母去,以后咱就没关系了。”
她的声音很大,即便是在大门口,也把好事的同学吸引过来看热闹。
第828章
蒋清清的决定
初中生都是一些半大的小丫头小小子,半懂不懂事的年龄,虽然没敢嘲笑,但是眼神都充满了看热闹的意味。
蒋清清是老师,她当众被骂,大家更是觉得好奇,直勾勾的盯着看。
蒋清清脸皮本来就薄,慢慢的涨红了脸,越来越红。
她小声说道,“妈,你别说了。有什么事情等我回家再说。”
“说什么!说你不是我亲生的,现在有能力有本事了,就想离开我?”
“妈,我没这个意思,你能不能别说了。”
蒋清清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这话要是传出去,让大家说闲话就算了,还有可能影响到优秀教师的评比。
好几年了就这么一个机会,干嘛非得这样啊。
老妈越来越不可理喻了,以前这种事情还知道背着人在家里偷偷说。
今天怎么这样?
蒋嫂子也是被气晕了。
藏了多年的秘密被揭穿,加上被儿子的班主任叫来谈话,表面是谈话,实际上是一直被指责。
听了别人数落自己儿子,她就是没法高兴。
对于蒋清清不处理这件事,反而放任学校把她叫过来的态度,十分怨愤不满。
总觉得蒋清清不受控制了。
只要想到这点就浑身难受,恨不得昭告天下,告诉大家,她收养的蒋清清。
只要她有一丁点不孝顺的地方,就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她,绑架她。
看着她不敢冲她喊,眼神里露出的哀求,就觉得这样也挺不错的。
何必隐瞒是养女的事实。
得让她知道,她一辈子都欠着蒋家的恩情,要用一辈子来回报才行。
“难道我说的不对吗?如果不是我养了你,你能有今天?现在开始嫌弃我了。”
蒋清清都快崩溃了,“妈,我求求你了,能不能别再说了。”
虽然觉得家里压抑,可她还想有美好的时生活,也有奋斗的目标。
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对家里怎么样,就是一时上头了,不想因为弟弟受太多的委屈。
难道这也错了吗?
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老师,就必须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这些,用来逼迫她吗?
蒋嫂子冷哼一声,“多余的我就不说了,你就自己想想,你的思想对不对,还有你的行为是不是对的。”
“百善孝为先,你也是当老师的,也读过了那么多年的书,如果这点道理都不懂,就不应该误人子弟。”
蒋清清觉得屈辱,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默默的点了点头。
她不孝顺吗?
因为家里,第一次考上了学校,压根没去读。
又靠着自己的努力,重新考上了师范,也没花过家里的钱,都是靠自己存的一点点钱,来当做上学时候的生活费。
好不容易毕业了,分配了工作,工资永远都是把大头拿到家里去。
剩下的一小部分,除了吃饭就是要人情往来,家里的所有事情,只要是能做的,都没有推迟过。
何德何能,能被人称得上一句不孝顺。
她是真的很怕,今天这一闹,把板上钉钉的优秀教师评选给弄丢了。
这种评选是没有道理的,也不会考虑那么多。
记得之前有一位老师,来审核的人问他是不是抽烟,这位男老师怕领导那边印象不好,就撒了一个小小的谎言,说不会抽。
结果,也不知道是被人有意还是无意的说漏嘴了,这位老师的优秀评选就丢掉了。
领导对此给出的解释是,如果是会抽烟的,很有可能在上课的时候抽烟,不足以达到优秀教师的评选要求。
这种情况都会失去机会,那换做是她妈说不孝顺,不配为人师表呢?
能否变成优秀教师,对以后的升迁还有工资都是有影响的,她是真的害怕。
一直在努力,不就是想要荣誉和更光明的未来吗?
好说歹说才把蒋嫂子劝走,而蒋清清也心神不宁。
两天之后,教师的评选下来了,她被刷掉了。
她都没去问原因,因为原因她大概知道。
晚上在宿舍,久久没有入睡。
她重新翻书,不停的看张焕的下场。
书里的张焕,有过几次改变的机会,第一次是招娣劝她,她有点动摇,却被她养母的一碗面条压了回去,放弃了读书。
第二次,是她嫁人,被人挑三拣四,就像是牲口市场等待被买的猪,她在养母哭成了泪人的夜晚选择了妥协。
第三次,是她的大女儿小名取为招娣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了,可她的弟弟又欠钱,需要她的婆家人帮扶。
她开始不停妥协,最后麻木,到死都没在想起当初那个有着考大学志向的自己。
蒋清清不再流得出眼泪,心也满满变得冷硬。
她不做张焕,她还是那个想为了未来和目标奋斗的蒋清清,要在腐烂的地里开出花,让梦想长出枝桠。
不被束缚的灵魂,什么时候觉醒都不晚。
她开始留意别处的报纸,目光永远都停在招工信息的一栏,她要离开这里,离开家,换一个城市生活。
她没有愧疚,付出了这么多年,该还的也还清了。
妈妈越来越不可理喻,爸爸有时候还讲道理一些,可是大多数时候都不愿意为了她的动干戈。
只要她愿意忍气吞声,家里没有人会为了她说话。
也许,只有没有她依靠了,妈妈才会抓蒋爱民的教育,避免她误入歧途。
这将是身为养女给她们的最后一份礼物。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在这些时间里,这本书慢慢的发酵。
《招娣》算是成功了,虽然没有到爆火的程度,销量还是很不错的。
虽说里头有血有泪,也有很多狗血的情节,架不住现在的人看得不够多。
而且符合爽文的期待感,从文学价值上来讲,完全就是一坨屎。
但是在里,一定是成功的,至少熬过前三小节,就不会不想购买的。
虽然达不到畅销榜的销量,但是对于田野出版社这种小的出版社来讲,已经算是大获成功了。
3000本书很快就销售出去,又加印了3000本,不过看目前的趋势而言,应该还是不够的。
不过,田昕吸取了教训,没有足够的资本就不能做大的赌博,一切都要量力而行。
免得再出现被人催债的情景。
虽然到了期限的第三天,印刷厂并没有来催债,但是还是把几个年轻人搞怕了。
第829章
突然爆火
印刷厂之所以不催债,是因为看到这本书又有了起来的可能,尾款肯定能还上了。
干这一行的都还算敏锐,凡是留一线,到时候加印的时候也能继续找他们厂子。
中途是出现了波折,但是最后也算是合作愉快。
田昕心情不错,又重新开始看稿子了,借着这股东风,如果能和书店谈一些比较好的位置,对于其他作者的稿子来讲也是有利的。
所以说目前收到的稿子都不太理想,可万一能淘到一本好的呢。
出版社的名声是慢慢积累的,只要能做下去,总会越来越好。
《招娣》这本书,慢慢变得火爆,也是因为争议度太高了。
毋庸置疑的,招娣是成功的女性,她靠自己,养活了妹妹,最后变成了大老板。
在她所在的那个城市,也算是一个传奇。
最大的争议点,就是招娣的朋友张焕的结局。
出场就是一个善良的殷实人家姑娘的形象,性格特别耿直,还会路见不平。
还会说一些俏皮话,有的行为还能让读者会心一笑。
可以说前期是书里面最讨喜的一个角色。
可慢慢的,随着她弟弟的出生,张焕突然变成了灰姑娘,从刚开始的乐观开朗懂事,一步一步被打压成了沉闷的性格。
最令人恐怖的是,这种打压里面并不是辱骂也不是打人,而是日常一点点的洗脑和否定。
不停的被灌输女儿就得为儿子铺路的思想。
这一点从她和招娣的对话中,以及一点一滴的摩擦里,能够看出改变。
导致两人后来分道扬镳。
这些都不是最有争议的地方,而是张焕的父母和弟弟,最后居然没有得到什么惩罚,没有天理昭章,报应不爽。
有人觉得,这是鼓励那些父母把重男轻女。
而有的人却觉得,这个世道就是这样,往往没有良心的人会过得更好,没有那么多因果报应,这是很现实的事情。
也有人能看出来,招娣跟张焕本身就是对照组。
两个都是很好的女孩子,也都很机灵。
一个本身就是从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出来的,不过脱离了家庭的桎梏,虽然很苦很难,但是最后活出了自我。
而另外一个,从小衣食无忧,算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最后却落得了那种下场。
品味到这种思想的人,出了第1句金句,叫做做人不要太张焕。
傻兮兮的听家里的安排,什么都觉得听父母的好,父母永远不会害孩子,结果没能得到好下场。
有了这种句子的出现,哪怕是没有网络,也能引起大家的好奇,书友圈变得更广了。
然后,有人突然发现,这不就是月亮老师的作品吗?
虽然风格变化很大,笔名的确是同一个。
大家还没有蹭热度的想法,只觉得作者都是高学历的,不可能会做出碰瓷的事情。
觉得就是同一个人,不管喜不喜欢这种题材的,都想去买一本瞅瞅看。
要不然,人家都能谈论剧情,自己没看过,多尴尬啊。
“老板,你家怎么没有《招娣》啊?”
田野出版社所在的城市,最大的那家书店的老板,最近经常碰到有人问这本书的。
他都忘记了这本书是哪本。
尤其今天问的人更多了。
他有些纳闷,“这是什么?”
是他这些天没注意动向吗?
有什么大佬开的新书,没能给店里上货?
“这你都不知道啊?白瞎了这么大的书店,月亮老师的新作啊。没有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