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陈可秀偷偷翻了个白眼,和看戏的嫂子和婶子们说道,“麻烦大家搭把手,帮我们一起把东西搬了。”“搬哪里去啊?”
有人问道。
邵母老神在在,不屑撇嘴,能搬哪里去?
虚张声势。
陈可秀有些好笑的看了她一眼,叹了口气,“昨天卫国和我说,我妈是最心狠的,指不定他前脚刚走,后脚就会把我们赶出家门。已经提前和大队长商量过了,年前知青大批回城,现在知青点那边还能住得下,我们先过去凑合。”
“要是只有我,随便说哪里都行,可是带着两个孩子,还是得有遮风避雨的地方。麻烦大家了。”
“赵玉兰真不是东西!”
“走,我们帮忙一起搬。”
第608章
搬家了
邵母傻眼了,她没想到,居然还真的有地方住。
可是大家热火朝天的搬家,她也阻止不了了,只能恨恨地盯着去帮忙收拾东西的人。
陈可秀撇撇嘴,就知道住在这个家里,邵母肯定不会老实。
尤其知道她要盖大房子,邵母怎么可能不折腾。
彻底搬出去。
才能不和她吵架。
要不然遇到这么个人,名义上还得管她叫声妈,再可恶也不能杀人。
别看现在她有道理,好像很多人都帮她一样。
指不定哪天就临阵倒戈了。
况且大好的人生,也不能一直和邵母吵吵闹闹。
只想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虽然知青点那边的房子比较差,环境要次一点,但是邵家也好不到哪里去。
按照现在盖房子的速度,也就坚持三四个月就行了。
都是夏天,熬一熬,也没那么困难。
如果继续留下来,类似今天这样的事情还会不断发生。
真没有必要。
本来只是有备无患,谁能想到邵卫国刚离开半天,邵母就开始作妖了。
不得不说,邵母还真是憋不住。
有大家的帮助,本来就不多的东西,一趟就搬完了。
借大家的碗,这段时间都还不了,也没人在意。
知青点有锅碗瓢盆的,只不过是大家一起用,连灶台也是。
陈可秀到了才知道,返乡的知青,比她以为的还要多。
恢复高考的政策刚出了一个月,原本二十多个知青,现在只有七八个人。
有的人早早就准备了门路,刚有返乡的消息,立刻收拾了包袱卷离开。
没有门路的,姑且再熬一熬。
听说现在已经有恢复高考的消息了,陈可秀到的时候,大家都在看书复习。
现在的信息不发达,没有门路离开的人,只能想到通过高考离开。
是绝不会想到,最晚的再过几年一定能返城的。
留下的这点知青,有几个和陈可秀是眼熟的。
不过毕竟多年不见,距离上次回来,也已经过了两年多了,立场本来就已经不相同了。
所以也没有谁刻意打招呼。
陈可秀也不在意,把东西收拾好,她和林姐以及两个孩子住一间房。
里里外外的打扫了一遍,又找了旧的粗,把漏风的窗户都订好,上上下下拾掇,也勉强能住人。
看着这样,还真和邵家差不多。
把东西收拾好,又马不停蹄的开始做饭,然后由林姐,来回几次把东西送过去。
毕竟周围不是亲戚,只是不太熟悉的知青,陈可秀可不敢让人帮忙看孩子。
林姐把东西送过去就回来了,饥肠辘辘的,两人吃了晚饭。
天黑的时候,帮忙干活的嫂子们把东西还了回来。
还说两人没空的话,以后到了饭点,帮忙干活的人会抽出几个人来抬东西过去吃。
毕竟就两个女人还带这两个孩子,大家都寻思能帮把手就帮把手,卖个人情也好。
在村里生活,只要是没有深仇大恨,谁也不会故意落进下石,都想着点人情世故。
陈可秀同意了,也表达了感谢。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
刚换了环境,其实也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要用灶台的时候,就得轮番来。
还有厕所,也有几个男的知青,倒也不是特别方便。
不过知青本来就是被排挤的外地人,加上都争取在农忙前多学习,没有人愿意找事,也能平静的过下去。
就是步入了夏天,蚊虫有些多,割艾蒿来熏,熏得屋里都是臭味,也只能的咬牙坚持。
因为知青的聚集点后面有山坡,树比较多,蚊虫也多。
为了孩子们不被蚊子咬的满头包,就只能这样了。
不过这味道,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后来甚至觉得挺好闻的。
住了两个多月,和知青们熟了,他们也差不多要开始农忙,断断续续地开始出工。
这对于灶台来说,用的时间就岔不开了。
不过大家都会让陈可秀先用,平时烧水的时候,也有人帮忙把水打过来,水缸里的水,都让她随便用。
原因没别的,就是因为陈可秀的书多,不论谁来借,她都愿意借给大家看。
知青们来了很久,这里又没有工资可以发,加上镇上也不一定能买到书。
大家的书都很少,甚至称得上贫瘠,能有个借书的,不管是面子情,还是不想欠人情,多多少少都会帮她分摊点活。
再加上,无意中惊奇地发现,她居然还会数学和化学物理一类的题,比大家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谁都想等明年恢复高考第一批高考出去,可没少不耻下问,又没有能报答的,只能帮忙干活了。
不管平时有没有龌龊,在帮陈可秀干活的事上,谁都没有二话,毕竟关于前程。
一人搭一把手,看似不起眼,陈可秀和林姐都轻松很多。
陈可秀的日常,就是工作,带带孩子,给大家解答问题,过得也充实。
大家也都问她要不要参加高考,陈可秀只是说有孩子了,不想折腾了,含糊过去。
参加高考,不在乎是改变命运,说白了就是前程和钱,要么就是圆大学的梦。
而陈可秀读过大学了,不需要圆梦,不重新读大学也没遗憾。
虽说活到老学到老,她本就没有做科学家的天赋,也没有做学究的心思,即便重新上大学,也不过重来一遍,蹉跎岁月。
她要学的,在大学里反而难学到。
至于以后做什么,她心里也有了方向,真没必要去过那千军万马的独木桥。
在盖房子的两个月里,邵母只来过一回,看到屋里乌烟瘴气的,说了几句让她回去,只要尊敬,就不追究的话。
陈可秀没说话,只是打开门,把人给推出去了。
邵母看到知青们都帮陈可秀,只骂了两句,顺便恨恨地说了几句狐狸精之类不安分的话。
有女知青出头,把邵母骂了一顿,她灰溜溜的走了,就再也没来过。
房子都要建成了,经过大家的努力,两个月的时间,赶在农忙之前,就开始打房盖了。
第609章
没皮没脸的
这就是因为只有三个砌墙的师傅,如果能有四五个,恐怕一个月就完工了。
因为砌墙的师傅就有三个,哪怕帮忙的人再多,和了很多水泥砂浆,他们也忙不过来。
挖完地基之后,其他帮忙的人就自觉回家了,只留了师傅,以及几个打小工的。
这些人,要么是体力活很累,要么是有点手艺,都是要花钱的。
不过也没有人拖工期,因为必须在农忙之前弄完,等到农忙的时候就得下地挣工分了。
对于大家来说,赚钱很重要,但是挣工分更重要。
因为挣工分可以分粮食,如果只有钱,有的时候粮食不好买,还得花粮票,那是不划算的。
虽然有时候公分也是用钱来抵,不过多多少少都会给粮食的,最起码粮食够一家人到下一年的秋收。
所以不需要监工,大家都会自觉赶紧把活干完。
况且陈可秀不是按天算,是按多少平方来算的,早点干完早挣钱,又不耽误挣工分,这是很完美的事情。
盖房子的事,压根就不需要人催,两个月还差几天就把房子盖起来了。
陈可秀把孩子放在屋里,让林姐看着,她亲自去了新房子那边。
因为今天是打房盖的日期。
村里的第一间平房呢。
即便偶尔有瓦房的人家,那都是砍树做房梁,在上面堆积瓦片,跟盖茅草房差的也不多。
不过瓦片容易漏雨。
既然要盖房子,陈可秀可不想过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日子。
索性心一横,就盖平房。
其实她手里的钱不太够,所以这段时间也没少努力工作。
好在,华兰那边,把在海外那边的分红给打了过来。
解了燃眉之急,还能剩点余钱。
要不然的话,现在怕是已经揭不开锅了。
一切都欣欣向荣,和邻里的关系处得也不错。
不过邵卫国一直没有消息。
陈可秀也没法关注这些事。
要是在城里,还可以每天买一份报纸,看看有没有战场的消息。
在乡下就没办法了。
一切都只能等。
不过,她很忙,要管着孩子,还要工作,房子那边虽然不用很操心,也不能完全不过问。
甚至还有村里的人情往来。
这些事情堆积在一起,压根就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想别的。
和大家一起打了房盖,看着平地上的盖好的房子,陈可秀突然有种归属感。
不论婆家还是娘家,对于她来说都不是她的家。
而这个房子,是她出了钱,从打地基开始,亲眼看着,一点一点的盖起来的。
而现在,房顶也有了。
她迫不及待的,把之前就请人做的门,直接装了上去。
哪怕地皮都没抹。
师傅们也着急,房顶打好了,第二天就赶紧去抹地皮。
用水泥和砂浆搅拌均匀,出在泥土上,然后抹平,等待风干之后就成了水泥地。
水泥地成形,房顶也干了,又晾晒了几天,陈可秀按照别人的指点,时不时去泼点水,保持湿润。
据说这样能够延长房顶的使用寿命,免得以后开裂。
她一一照做。
窗户和门都按好了。
做的木床木柜子也搬了进去,通风了半个月。
选了一个好日子,七月初六,就去烧锅底了。
烧锅底,就是把新的锅,还有灶台烧热。
其实也就是乔迁之喜。
屋里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两张床和两个衣柜。
桌椅板凳都还没有,恰逢大家正忙,她也没有太多的钱请客吃饭,也就没叫人。
只叫了知青点的年轻人,不过谁都没有来,陈可秀也不强求。
把邵家族人叫过来,其中也包括邵大伯一家。
不喜欢归不喜欢,在村里生活,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不过她的态度明确,直接忽略了邵母一家。
也没有人不长眼的提这茬。
毕竟都断绝关系了。
不想请就不请。
她不请,可是邵母还是来了。
是和邵梨子一起来的。
邵建国倒是没有踪影。
邵梨子看到她,就有些心虚,垂着头,眼睛都不敢看她。
邵母就跟没事人一样,进屋巡视了几圈,哎呀了一声,“这房子真大,四周都抹的平平的。还有这地面,全部都是水泥地的,儿媳妇你可真有本事。”
陈可秀笑了笑,“这可不是我有本事,都是我表姐的。我啊,也只能说是暂住的,寄人篱下罢了。”
看看她那两眼放光的样子,好像说几句好话就能住进来一样。
少做她的春秋大梦了。
之前邵母说要盖房子,这边的房子都已经盖完了,她那边依旧没有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