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43章

    齐玉双边躲边笑。

    琅华虽然担心裴杞堂,但是也舍不得玉双,她希望齐玉双能够幸福,李默是受过苦的人,应该懂得体贴和珍惜身边人,只希望玉双能够成为他的身边人。

    五月十六,福安公主的送亲队伍正式启程,琅华强忍着分别的情绪,却仍旧忍不住伤感。

    太后也跟着叹气:“真是便宜了西夏,送去一个东平还不够,如今又搭上了玉双,哀家身边就这么几个好孩子,一个个都被西夏人娶走了,东平就是眼光好,早知道应该将……”

    太后说到这里没有继续。

    琅华知道太后指的是齐玉环姐妹,那些获罪的女眷如今都在京中的宅子里关着,由宗室照顾,庄王妃和侧妃不用说,这辈子别指望会走出来,齐玉环这样年轻的女子,可能会被皇上赐婚,却也嫁不到什么好人家。

    没有人愿意娶一个罪人,有这样的妻子,这辈子就别再指望会有好前程。

    太后将花斛递给琅华,琅华摆在矮桌上。

    太后道:“准备什么时候动身?”

    琅华端了杯茶给太后:“再过两天。”

    太后盘算着:“东西都准备好了?”

    琅华颔首。

    “就剩我这个老太婆在宫里了,”太后忽然觉得寂寞起来,真是越老越怕冷清,她习惯了琅华时不时地进宫来陪她,“希望这件事快点结束……不过到时候,你们又要搬去广南了。”

    太后话音刚落,程女官进来禀告:“太后娘娘,方才勤政殿那边传来消息说,金国派了使臣来。”

    “什么?”太后抬起了眼睛。

    ……………………………………………………………………………………

    来了。

    让章节评论区热闹热闹。

    来吧都来吧。

    寂寞地深夜,就靠这点安慰了。

    这个月马上月底了,还有没有月票,给教主点吧,可怜巴巴~

    第六百四十七章

    求和

    金国建国至今不过才十个年头,几年前还是舆图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点,却一眨眼的功夫吞下整个辽国,成为雄踞北方的大国。

    就算是大齐,也没有如此让人惊诧的历史。

    太后道:“当时金国和辽国开战,谁也没想到金国打了一路的胜仗。”

    没有人会相信,否则太子也不会在金国和辽国交战的时候,赶去西京捡便宜,结果连自己也折了进去。

    虽然大齐和金国没有太多的冲突,但是金国俘虏了大齐的太子,光凭这一点两国就算结下了恩怨。

    “金国使臣怎么会在这时候来。”这才是让琅华最在意的,若说是为了庆贺大齐和西夏联姻,应该在玉双启程离开大齐之前递国书。

    若不然就是皇上有意在隐瞒此事,皇上这样做,是因为太子吗?

    现在看来一切皆有可能。

    虽然赵氏怀了身孕,可是没生下来之前谁也不知道这一胎到底是男是女,太子尚是当今皇帝唯一的儿子,自然有他的价值。

    太后看向程女官:“去打听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程女官很快就打听到了消息:“金国确实是来庆贺大齐和西夏联姻的,只是皇上一直没有下令让金国使臣进京。”

    太后脸上浮起一丝早有预料的神情。

    程女官接着道:“金国送来了不少的贺礼,听说还有蒋老将军的遗骨。”

    琅华听得这话,十分惊讶。当年那场战事结束之后,朝廷下令收敛大齐将士遗骨,却一直没能找到蒋老将军,蒋家人只得为老将军立了衣冠冢,没想到时隔这么长时间,金人却将蒋老将军送回了大齐。

    金人在盘算些什么?

    太后靠在软榻上:“来者不善,”说着看向琅华,“你想去广南,恐怕要等些日子了。”

    金国使臣突然到来的确让人起疑。

    琅华也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在她离开京城之前,定然要弄个清楚。

    琅华和太后说完话,坐车出了宫。

    刚刚到了裴家,老乐就迎上来:“奶奶知道金国使臣的事吗?”

    琅华点点头:“你也收到了消息?”她要说消息传得太快,还是一切安排的太过悄无声息,宫里宫外竟然同时知晓。

    老乐道:“金国使臣已经到了山西的驿站,今天下午蒋家人也出了城。”

    蒋家得知了蒋老将军遗骨的消息,所以才会着急去往山西。

    蒋家人见到金人会怎么样?

    琅华一时也吃不准,这件事定然会起波澜,到底哪里会出问题,还要静观其变。

    可惜裴杞堂不在家,否则她可以和裴杞堂好好商议一下。

    琅华吩咐老乐:“你也安排几个人追着蒋家人过去。”有什么消息,她要立即知晓,这样才能有所准备。

    ……

    勤政殿,皇帝脸上浮起一抹冷笑。

    刘景臣将金国的国书逐字逐句地念给皇帝听。

    这已经是第三遍。

    皇帝依旧听得津津有味。

    国书中满是对大齐的恭维之词,语气低声下气,如同一个属国。

    皇帝觉得自己仿佛豁然高大起来。

    西夏和大齐结亲,几十年内绝不会起战端。让他最为厌恶的金国,也送来这样一封如同降表般的国书,只能证明大齐在他手中国力鼎盛。

    他特意等到福安公主离开京城之后,才同意金国使臣前来觐见,就是为了让金国难堪,没想到金国还是照样送来贺表,一群人启程前来京城恭贺。

    “他们到底要什么?”皇帝站起身走到窗边。

    刘景臣立即跟了过去:“金国虽然吞掉了辽国,但是国内的情况却不太好,辽国的旧部四处起战端,金国的国力本就薄弱,这样长年累月的打仗,已经难以应付,去年北方大旱,金国粮草不济,饿死了不少的战马。面对同样情形的西夏,却因为与大齐的榷场贸易轻易地度过了难关,所以金国才会这样迫切地想要与大齐互市贸易。”

    皇帝冷哼一声:“那些金人在太原杀了朕那么多兵马,转脸却要与大齐交好,亏他们想得出。”

    刘景臣目光闪烁:“若是金国肯还回太子爷呢?皇上也不会考虑与金国开设榷场吗?”

    皇帝皱起眉头:“刘卿是什么意思?太子失德与那李常显串通,在太原损失了我大齐几十万兵马,就算是回到大齐,朕也会废了他的宗室身份。”

    刘景臣躬身道:“太子回到大齐,自然任由皇上处置,只是如今流落在外,到底让皇室颜面无光。”

    这句话戳到了皇帝心里。

    再不济也是他生的,每次只要想起太子,他心里总有几分不舒服。这些年后宫嫔妃的肚子全都没有动静,无论他吃多少仙丹,竟然都没有半点的用处,现在能够依仗的也就只有废后赵氏。

    王朝没有储君,就等于少了半壁江山,他总是觉得皇位摇摇欲坠。

    皇帝重新坐下来,他已经拟了名单给礼部,很快后宫就会进新人,等到紫金观修葺一新,天师炼出仙丹,也许就会有变化。

    可万一没有效用呢?

    趁着金国一心求好,他是应该未雨绸缪,哪怕那逆子无用,他也可以亲手处置。

    刘景臣抿了抿嘴:“微臣还听说一件事。”

    皇帝眯起眼睛。

    刘景臣躬身道,“听说太子爷在金国纳了侧妃,还生下了子嗣,或许这也是金国求和的原因。”

    皇帝眼睛一睁:“他的日子倒是过的逍遥自在。”他还以为那逆子在金国定然是吃尽了苦头,没想到却是这样的情形。

    刘景臣低下头:“微臣听说的时候也吓了一跳,这金国还真是让人捉摸不透,正好金国使臣来到大齐,我们倒是可以趁机好好试探一下他们的用心,依微臣看,接待使臣的事就让徐松元来办。”

    “徐松元办事妥当,而且他的女儿裴顾氏也通藩文,又懂得榷场的生意,若是能从旁帮忙,自然是最好。”

    再说,金国对裴顾氏应该也不会陌生,当年那些军帐守住了整个太原。

    皇帝点点头:“准了,就这样安排。”

    ……………………………………………………………………

    今天更新完毕,可以呼呼了。

    亲爱的们,你们也早点休息,爱你们。

    第六百四十八章

    不听话的儿子

    徐松元听到金国使臣的事,想也没想就推脱:“恩师,学生觉得此事还要从长计议。”

    刘景臣本来在兴头上顿时被泼了一盆冰水。

    “这是皇上的意思。”刘景臣沉下脸来。

    徐松元抿了抿嘴唇:“恩师,学生能不能请辞……学生不通金国的语言,更不了解他们的礼数,恐怕会丢了恩师的脸面。”

    刘景臣看到了徐松元固执的神情,他这个学生从来都是极为听话,今天这是犯了什么病。

    徐松元道:“翰林院有通译官,学生举荐礼部的陈良陈大人。”

    陈良是已经五十多岁的老官员,一门心思研究各种礼数,让他去,很快就会向朝廷递一封奏折,数落金国使臣种种不是。

    “你要气死我不成?”刘景臣道,“要不是看在你是我的门生,我怎么会在皇上面前举荐你,如今你却不去,让我的脸面往哪里放。”

    徐松元不敢说话,可是他的确不想去,因为太子不是什么好人,当年镇江一战,太子通敌卖国,琅华和顾家人差点就死在了镇江,现在他想起来还觉得惧怕,那时候他没有帮上忙,现在总不能倒行逆施。

    “恩师,”徐松元道,“学生以为您也不要管此事,皇上早就已经废了太子,金国要不要将废太子送回来,那是金国的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而且学生认为废太子回来对我们大齐有百害而无一利。”

    “明日学生想上奏折,请求皇上不要迎废太子回国,废太子已经在金国纳了侧妃,可见心中没有大齐,将这样的人接回来,只会有辱大齐国体。”

    就像当年为庆王说话一样,徐松元的臭脾气又来了。

    刘景臣脸色难看:“出去吧。”

    徐松元抬起头。

    刘景臣提高了声音:“我让你出去。”

    徐松元退了下去,刘景臣坐在椅子上,半晌没有说话,外面的管事上前来:“老爷,怎么给徐家人回话。”

    刘景臣本来冷漠的脸略微柔和些,却仍旧声音生硬:“将今天的事,一个字不落地告诉老夫人,跟老夫人说,徐家的事我管不了了,让她早些准备吧。”

    早些准备。

    这四个字分量不轻。

    徐老夫人听得这话的时候只觉得一阵心跳,怒气涌上心头,一掌拍在了矮桌上:“他不听我的也就算了,竟然连刘相的话也不听。”

    “刘相是谁?皇上最信任的人,刘相的话就代表了皇上的意思,他也敢反驳,还要上奏折,真是好日子过够了,这一次再被贬官,就别想再入仕。”

    管事妈妈忙劝说道:“老夫人消消气,等到老爷回来再仔细问问,老爷定然……”

    “定然什么?”徐老夫人冷笑,“会听我的话吗?他现在处处与我作对,还有那个杭氏,越来越不像样子,我病了这么久,她可曾床前侍疾?别人家的媳妇都会在婆母床前不眠不休,她呢?只不过每天来我屋子里几个时辰做做样子,心里巴不得我快些死了。”

    自从谨莜被送去家庵,她的屋子里是越来越冷清。

    管事妈妈道:“要不然让人去将大爷接回来。”

    怎么说大爷也是徐家长房长子,如果能在这里兴许老夫人心情还好一些。

    “他?”徐老夫人不提还好,提起来心里就能油煎了一般,“到底是个没心肠的,竟然没有向家里禀告就跟着顾家人去了广南,自从知道那顾氏是他的姐姐,他的心就飞到了顾家去,他以为顾家的老太婆也能将他当做孙儿吗?”

    “我真是不明白,顾家到底给他们灌了什么药,让他们这样死心塌地的跟着,”徐老夫人脸上浮起一丝怪异的神情,“等他们被顾家人坑了,到时候想哭就来不及了。”

    广南西路那种地方,一不小心就会丢了性命,恺之还没有及冠,这些年不过就是读些书,现在身边连个小厮也没有,或许现在哭着想回来却没有办法,又或者……已经染了疫病。

    真的是这样,杭氏恐怕再也见不到她的儿子了。

    想要求一个没良心的女儿回来,又搭上了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子。

    徐老夫人心中冷笑:“那是我好不容易给她求来的子嗣,她却不懂得惜福,也没有从心底里感谢我这个娘,老天从来都是公平的,你没有良心,它就会将给你的都收回去。”她就看着老大夫妻跟着那顾家能落得什么下场。

    徐老夫人正想着,徐正元进了门。

    见到二儿子,徐老夫人的脸色好了些。

    “母亲,”徐正元道,“今天外面有些热闹,儿子说给您听。”

    徐老夫人扬起眉毛:“什么事?”

    “金国使臣来了,”徐正元道,“带来了三十几车的贡品。”想到这个徐正元就眼睛发亮,自从徐士元被抓之后,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开心了。

    如果两国开设榷场,他又能想方设法赚上一笔。

    徐老夫人面色不虞。

    徐正元面上一僵:“是不是大哥又惹娘生气了?孝顺孝顺,就要顺着娘的意思才好。您不知道外面风言风语,儿子每日里都听别人说……广南要起战乱了,也不知道恺之到底怎么样。”

    果然。

    徐老夫人道:“你这是听谁说的?”

    “大街小巷都在传,”徐正元道,“京里去广南的商贾已经回来了,说那边不太平,周家好像反了。”

    徐老夫人攥起了手:“你再说一遍,周家怎么了?”

    徐正元一字一顿:“周家反了,裴杞堂却没有带兵马过去,恐怕在广南要栽跟头,现在这个时候,也不知道朝廷会怎么办,据我所知广南东路和福建的驻军也不多。”

    徐老夫人心中一下子亮起来,如果裴杞堂在广南兵败,至少在几年内不会被晋升,裴家也会受牵连。

    万一裴杞堂死在广南呢?

    那就更好了。

    顾琅华刚刚嫁入裴家就守了寡,身边又没有一男半女照应,将来在夫家的日子可想而知。

    徐正元仿佛也预料到了裴家和顾家的衰败:“儿子会在外面打听着消息……就怕大哥转不过弯来,还想着那裴顾氏,听说周家和裴家会闹翻,都是因为裴顾氏从中挑拨,裴家才一心要在广南跟周家争出个高下……儿子是怕我们家也会受牵连,虽说可能是大哥一个人想不透,可我们毕竟没有分家……”

    徐正元目光闪烁,万一徐士元和许氏说的是真的,那裴杞堂是庆王之子该怎么办?他要想方设法与顾家和裴家划清关系,免得被牵连。

    …………………………………………………………………………

    青天白日,飞升吧~

    快快划清界限~

    谢谢大家这么爱我,看到留言就开心。

    继续求留言求月票。

    第六百四十九章

    感人

    徐老夫人看向徐正元:“你想要闹分家?”她早就想过只要她活着一日,就永远不能分家。

    这个家要由她来掌控。

    徐正元恐怕徐老夫人生气:“不是,儿子没这么想,儿子就是有些害怕。前些日子徐士元的事差点将儿子也搭进去……”

    “您想一想,顾家、裴家这些年都在折腾些什么,哪有一个安分守己的,儿子昨晚还梦见,裴杞堂就是庆王之子,我们家也被牵连下了大牢,真的闹到这个地步,恐怕连刘相也帮不上忙。”

    徐老夫人想起了刘相的话,让她早些有个准备。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