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饭吃到一半,我突然想起李浮光的外婆,家里应该就只有她一个人了,她这么大岁数,这么多年一个人是怎么过的?“我二婶家里,就只有她一个人了嘛。”
贵叔叹了口气,说:“这老太婆可怜得很,她的外孙,也就是我的堂外甥,在十一岁的时候被人拐跑了,她家里出了这个事情之后,我堂妹也疯了,后来跳河死了,我堂妹夫去外地找儿子的时候,也发生意外死了。”
“我二婶那是眼睛都哭瞎了,现在就只有一个眼睛勉强能看得见东西,我们看她年纪这么大,亲戚之间也都帮着一点,反正吃饭就跟着我们这些亲戚吃,每个月轮流照顾一下。”
“她这个月在我那堂兄家里吃饭,所以我让你们先吃饭嘛,她现在可能还在那边,还没回来。”
第546章
童年的记忆
贵叔的话,让我眼睛都止不住红了。
但这是李浮光的情感在作祟。
他听到了他外婆因为他的事,还有他父母的事而哭瞎了眼睛,他感受到了痛苦,那种痛彻心扉的痛苦。
小的时候,他大部分时间是跟父母在一起,但也有很多时间生活在农村。
他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
迄今为止,他有大概十六年没见过那个老太太,那个对他很好很好的老太太,可能一会儿就要见到了,但那个印象中的老太太,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一想到这儿,李浮光所有的感受,全都变成了我的感受。
我只能低着头,不让贵叔和他老婆看到我的异样。
吃完了饭,我从车里提出来很多礼品,是我提前备好的。
贵叔和他老婆一看我提进来这么多东西,顿时吓了一跳。
“诶,这小兄弟,这是干嘛?”
“这使不得!使不得!”
“我们家都还欠七爷那么大一个人情,你这要不得啊!真要不得!”
夫妇俩一看也不是贪便宜的人,说什么也不要我的东西。
但他们不知道,我有着李浮光的记忆和情感,对于我来说,这一趟不止是来办事,也是来见十多年没见的亲人。
所以我连逛了两个晚上的商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去选了这些礼品。
“收着吧,收着,舅……不是,贵叔,我们可能要打扰你们两天,你们要是不收下,我们就不好意思打扰了,只能去山上找个地方歇两晚。”
我劝着劝着,差点就忍不住把那声舅舅给喊出来了。
贵叔拗不过我,也只能收下。
在家中休息了一会儿,他便领着我们去老太太家。
这个村子本身也不大,老太太家离得也不远。
路上我问他:“您二叔跟您才有血缘关系吧,您二婶是嫁过来的,你们还对她这么好,还照顾她吃饭,真是很少见了。”
贵叔叹气道:“嫁过来的亲戚又咋了,那也是很多年的亲戚,而且又是一个村的,怎么也得帮着点。”
“我二婶这个人,那真的是命苦,女儿和女婿都死了,我那个外甥十一岁就不见了踪影,直到现在都没找到,老太太早就把眼睛哭瞎了,这村子里的人,哪个听着不难过。”
我低着头没再说话。
有时候真是无奈,万般无奈。
我应该怎么跟他们解释我和李浮光之间的关系,就算我能解释清楚,他们也未必会信。
即便他们信了,我原本孑然一身,还不会连累太多人,可要是认了这个亲,将来我发生什么意外,只怕会牵连这些亲戚。
到老太太家时,其他的亲戚已经把她送回家了,她正杵着拐杖,站在客厅里,拿着一张全家福看得很认真。
只是她视力很差,脸都已经快贴到照片上了。
看着她佝偻着腰,苍老得不成样子的身体,我一直擦拭着眼角,擦了一遍又一遍,我很想过去告诉她,她挂念的外孙已经回来了,就站在这里。
“婶子,有客人来啦。”
贵叔忙走了过去,把老太太扶过来,给她介绍我们。
老太太的相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止是苍老,可能是承受的悲痛太多,她的脸已经有了‘哭相’。
但看到我们这些客人,她还是笑得那么慈祥。
“快坐,快坐。”
“都是年轻人呢,咋没有看到赵师傅。”
老太太伸长了脖子,在找寻七爷的身影。
我忙对她说道:“老人家,七爷没有来,他在家里还有事。”
“有事啊,这赵师傅,咋个就不来一趟嘛。”
老太太拉着我的手,很亲切地说道:“我们家砚舟,多亏了他给带回来,不然这孩子现在还在外面呢,我真是想感谢他,又没办法去找他。”
我点点头:“回去我会告诉他的,您的心意他知道。”
寒暄了一阵之后,我跟老太太说了一下来意,向她打听一些事情。
“在很多年前,您是不是收留过一个东北来的年轻人,他叫常安安,您把他领回家的时候,他当时被人抢劫了。”
“常安安……”
老太太回忆了一下,突然哈哈大笑了起来:“那个傻不溜秋的小弟娃啊,我记得起,这个小弟娃能吃得很,他一顿要吃十几个馒头,还吃不饱。”
老太太跟所有的老太太一样,说着说着容易说跑题。
我又问:“当年他是不是带着一个箱子?”
老太太点头:“是有一个箱子,大概有这个板凳两个这么大,而且他走的时候那个箱子是带走了的,没有留在我们这里。”
说着,老太太指了指旁边的一个小板凳。
我接着又问:“他当时住在您家里的时候,您有没有见过一个佛像,体积也不大。”
老太太想了一阵,点点头:“你说的佛像,我好像是见过,大概有这么大……”
我看老太太比划的动作,那尊邪佛大概有一个小茶杯那么大。
“我当时是从我们家那个老头儿那儿看到的,他说是那个小弟娃借给他研究研究。”
“我那时候还批评过他,毕竟是人家的东西,他还拿来研究了。”
老太太皱起眉头,随后又笑着说道:“我们家那个老头儿,他是个知识分子,以前在镇子上当老师,教历史,平时就喜欢研究这些东西。”
“后来那个小弟娃离开的时候,我老头儿就把那个佛像还给他了。”
我急忙问道:“那老爷子当时有没有研究出什么结论?他有没有跟您说过,那个佛像的来历?”
老太太摇头说:“我对他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他也没跟我说过,不过他当时研究这些的时候,也一直在本子上写写画画,跟着了魔一样,还专门骑着破三轮去城里借了几本书回来看。”
“这老头儿就是喜欢搞这些。”
听到这话,我顿时有些激动。
有纸质记录!
老爷子当年肯定是研究出了什么,不然他不会在纸上写写画画,他应该就是在做记录!
第547章
邪佛的诞生
我问老太太,老爷子有没有留下什么遗物。
老太太想了想,说:“我家那老头儿,死了将近二十年,大部分的东西都扔了,但是也留下了一些东西,就是不知道那些东西,对你们有没有用。”
说着,老太太准备领我们去看。
贵叔见状,跟我们说他先回去,把床给我们铺好,待会儿我们就回他那儿休息。
他走后,我们跟着老太太来到二楼的一个房间里面。
这个房间堆放的是一些杂物。
虽然是杂物间,但也堆放得整整齐齐,并且打扫得很干净。
“我家老头儿的遗物,基本上都在这里面堆着。”
老太太笑着说道:“你们自己找找看,我这眼睛也不大好使,看不太清这些东西。”
我忙把老太太扶到外面坐下,这才进来跟安宁还有易杨一起翻找这些东西。
虽然李浮光的外公已经过世了很多年,但他留下的遗物还是有这么多。
毕竟他年轻的时候是老师,又是历史老师,因此他留下的东西大多都是书籍,而且都是历史方面或者国学方面的书,当然也留下了一些笔记本。
重点就是在这些笔记本上面。
但老爷子太喜欢做笔记了,他甚至把他当老师时做的那些笔记都留了下来。
这是个大活儿,我们得一一去看笔记本上的内容。
我们三个人,看了大概两个小时,眼睛都看花了。
好在安宁似乎有了发现。
她举着一个笔记本,把我们叫了过去。
这笔记本比其他的笔记本都要新一些,在第一页纸上就画着一尊邪佛。
而且老爷子的画工还算不错,大概还原了邪佛十之六七的样子。
他还在下面给这邪佛取了个名字,叫‘三眼怪佛’。
翻开第二页,从第二页开始,就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
我们顿时有些激动起来,这老爷子喜欢研究历史文化,他还真把‘邪佛’的来由给研究出来了。
整个笔记本上的内容,就是他的研究成果。
但要追溯这个邪佛的诞生,首先得了解邪佛诞生的一个年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而这一段背景,就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佛道之争’。
众所周知,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而佛教是外来宗教,传入我国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67年。
如今佛教在我国也发展了千年之久,早已经和我国的文化习俗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宗教,严格来说,在我国的佛教,已经和发源地的佛教大有不同了。
而且如今的和谐社会,也不再有佛道之争,但在两个宗教的发展过程当中,免不了有一段残酷的历史,而佛道之争的矛头,最初起源于一种说法,叫‘老子化胡说’。
‘老子’是谁,原名叫李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这里要把‘道家’和‘道教’给区分开。
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而道教是宗教门派。
道家的创始人就是李耳,也就是老子。
而道教的开山鼻祖,是张道陵。
至于道家和道教有什么关系,其实道教秉承的教义,就是道家思想,因此道教把老子尊称为‘道祖’,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老子就是太上老君,也是三清之一。
因此‘老子’在道教中享有很高的地位。
而所谓的‘老子化胡说’,说的是老子西出到了天竺,对天竺人实行教化,后转世为释迦牟尼佛,创立了佛教。
也有一种说法,说老子是释迦牟尼的老师。
这么一看,很多人都会以为这种说法是道教编排出来的,想占佛教的便宜。
但其实这种说法,最早是佛教自己编排出来的,严格来说是最初流入到国内的佛教编排出来的。
他们为什么要编出这样的说法呢,因为佛教在传入国内的初期,当时国内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自然对外来宗教持有怀疑和排斥的态度,因此佛教在国内初期的发展必然相当艰难。
佛教为了在国内能够立足,就必须与国内的传统信仰相结合,依附于黄帝和老子等神仙术。
因此,他们编出了老子化胡说这种说法。
而道教对于这种说法,是嗤之以鼻和深恶痛绝的,毕竟老子在道教中享有很高的地位,被尊称为道祖,而佛教竟然说老子是佛陀,这无疑是对道教的挑衅。
于是两个宗教开启了千年之久的佛道之争。
而到了后期,佛教逐渐在国内站稳了跟脚,便又反过来开始驳斥‘老子化胡说’这种说法,说这根本不是他们编排出来的,而是道教自己编排出来的。
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因崇佛而灭道的事件,一直到了近代,都还有过崇佛抑道的事。
而‘邪佛’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五百多年,这是李浮光的外公在笔记本上的记录。
当时正是崇佛抑道的时期,说有个道观的青年道士,此人名叫公孙景,道号为空阳道人,
这个公孙景为道观住持所收养,在他年幼时期,道观还处于鼎盛,弟子有八百之多。而当时的君王文宣帝继承王位,他本是胡人出生,相对较为崇信佛教,于是佛教开始盛行,道教受到打压。
当时道教被打压到什么程度,由于文宣帝的一旨令下,齐境之内所有的道士,必须削发为僧,当和尚,不愿意的道士,就杀。于是在《北齐书》上记载了这么一段话——齐境无道士。
因为道士都变成了和尚,不愿意当和尚的就死了。
身为道教徒的公孙景,自然看不下去,可看不下去归看不下去,剥去道教徒的这一身份,他始终也是一介草民,又能改变什么呢?
但有心之人,永远都在行动的路上。
公孙景怀着一身本领,深入俗世,行走于阴阳,替百姓解决鬼怪的侵扰和迫害,用在道门学到的医术替百姓治病驱邪。
他这么做,不为别的,只是想为道教正名,想让人们知道真正的道教,不应该遭到如此迫害。
就是在这一阶段,他认识了一名佛教的和尚。
这个和尚法号叫‘道觉’,天生就有三只眼睛。
第548章
公孙景和道觉
在佛道之争的初期,这道士跟和尚是势如水火的。
那是不共戴天的关系。
可无数的影视剧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越是这种敌对的关系,它越是容易诞生两个叛逆的人。
毫无疑问,公孙景和道觉和尚就是那两个叛逆的人。
他们一个是道教徒,一个是佛教徒,却在佛道之争最为激烈的时期成为了至交好友。
至于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至交好友,当时的道觉和尚,因为法号里面有个‘道’字,因此受到了同门师兄弟的排挤和霸凌。
这看起来有些离谱,可在那种年代,这都属于是正常操作了。
当然这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道觉和尚的天生三眼。
他天生就有三只眼睛,因此被人们当成怪物,在那种愚昧无知的年代,道觉和尚的出生就是个悲剧,他之所以能顺利长大,也多亏了他父母把他送去了寺庙里面。
当时寺庙里的一位法师就收养了道觉。
可是道觉还没成年,那位法师就死了,没有人庇佑他,连寺庙里的和尚都对他有歧视。
加上后来佛道之争的激烈,道觉因为法号里面有个‘道’字,直接就被赶出了寺庙。
他离开寺庙之后就遇到了公孙景,这个公孙景一看道觉有三只眼睛,就觉得很神奇。
因为在道教里面有一位神仙也有三只眼,这位神仙叫清源妙道真君,也就是二郎神,因此这个公孙景并不觉得道觉是怪物,相反,他觉得道觉是个天赋异禀的人,这种人才应该加入道教才对。
当时这个道觉和尚有两个考虑,一是当时的道教不好混,他要是加入道教,还得被逼着成为和尚,而且他本来就是和尚,何必多此一举呢?
再一个考虑,他从小就是被和尚养大的,他的信仰也是佛教,因此他不会轻易背叛自己的信仰。
在道觉的认知里,他觉得佛教的教义是导人向善的,是普度众生的,这样的教义不应该背叛,而所谓的佛道之争,也并非是真正的佛道之争,只是人和人之间的争斗。
而且他也并不认可佛道之争,他觉得文宣帝对道教的迫害,是根本不人道的。
只是他和公孙景一样,除了无奈,也只能无奈,并不能改变什么。
两个人对于佛道之争的见解,让公孙景对道觉的深明大义感到欣赏。
而道觉对公孙景为道门做出的努力,和济世为怀的品格也同样感到敬佩。
于是,两个人成了知己好友,相约结伴而行,不为别的,只为做出一点贡献,结束这场佛道之争。
可是两个小人物,他们能改变全局吗?
连他们自己……也未必有那个信心吧。
但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总要有人身先士卒,去尝试改变这些事。
其实看到这里,我多少觉得这个故事是被编造出来的。
我觉得李浮光的外公,可能是从地摊文学上看的野史,然后把这段野史给信以为真,写到了笔记本上。
先不管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公孙景和道觉这两个人,即便是有,他们当时的对话和心理,是怎么被记录下来的?
而且野史虽然有些是真的,但大部分都是被人为编出来的,基本上都找不到出处。
但为了破解李浮光的身世之谜,我们只能暂时把这段故事当成真的,继续往下看。
这其实写的就是公孙景和道觉和尚的故事。
这一道一僧结伴入世修行,替百姓解决困难,后来云游到一个地方,见这地方人丁稀少,且天黑之后,百姓们皆是闭门不出。
后来二人才得知,这附近山上有一个邪祟,害人不浅,已经残害了不少百姓,当地百姓对此苦不堪言,却又无能为力。
二人一听,自然是不能坐视不理,于是便准备上山去除掉这个祸害,还老百姓一个太平。
结果这二人到了山上,蹲守了几天几夜,也没见到邪祟的影子,当时又正值冬季,两个人又冷又饿,最后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只能无功而返。
后来他们找到当地的城隍庙,向城隍爷询问这个邪祟的位置。
城隍爷就告知他们,说阴间跑出来了一只鬼王,这鬼王生前本是大户人家的千金,怎奈家中遭遇强盗洗劫,一家惨死,此女就化为了厉鬼祸乱乡里。
后来牛头马面亲自上阳间来捉拿,将这厉鬼带到阴间进行审判。
阴间的崔判官念及此鬼可怜,生前又有布施百姓的善行,既有功又有过,不能重判也不能轻易放过,于是便让此鬼在阴间当个鬼卒,维持阴间的秩序,只要积累到一定的阴德,就准许其去投胎转世。
而这只厉鬼为了不去罪狱受刑,自然对崔判官的判决言听计从,尽心尽力地维持阴间秩序。
后来这只厉鬼因为表现良好,又立功无数,抓了不少想逃出阴间的鬼魂,于是从一名鬼卒升职成了鬼王。
鬼王并非是鬼中的王,其实它是阴间的一种职位,它的地位和权利要高于鬼卒,但要低于白无常和牛头马面。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只厉鬼在七月半鬼门大开的时候,偷偷溜出了阴间,又回到了阳间,找到了害死她全家人的强盗。
这群强盗自然是被灭了,厉鬼灭了这群强盗之后也没敢返回阴间,就占山为王,为祸一方。
城隍爷向公孙景和道觉告知了这只鬼王的来历,并且告知其弱点和位置。
公孙景和道觉对这只鬼王有了了解之后,便再次前往山上捉拿。
这一次,两个人成功了,将那鬼王逼得无路可走。
那鬼王生得也俊俏,身着红衣,本想用美色诱惑一下,让公孙景放她一马。
但公孙景深知这鬼王之狡猾,并不受其诱惑。
就在公孙景要为民除害之际,那道觉却阻拦了他。
道觉给公孙景出了一个主意,说与其杀死这只鬼王,倒不如将她带回道观里面度化。
这鬼王在阴间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鬼,但在阳间却令人生畏,如果公孙景能够度化这只鬼王,宣扬出去,定能赢得百姓对道教的认可,此事要是传到文宣帝的耳中,说不定就能给道教正名。
第549章
一出惨剧
公孙景急于为道教正名,便听从了道觉的建议。
他没有杀那只鬼王,而是将其带回了道观之中,以诚心感化,每日念经超度。
就这么日复一日,公孙景始终没放弃要感化这只鬼王。
而最终,那只鬼王也真的被公孙景的诚心所打动了。
可没想到的是,公孙景还没来得及把这件事宣扬出去,当地的寺庙听闻了这件事,先公孙景一步,将事实颠倒,捏造道教徒公孙景和鬼王私通苟合的谣言,且这一人一鬼还在道观里面行苟合之事。
他们甚至没给公孙景解释的机会,直接把这件事告诉给了文宣帝。
这文宣帝本来就不待见道教的人,他听闻这件事之后,勃然大怒,直接下令要铲除这座道观里的所有妖道,并且让寺庙里的人收伏那只鬼王,免得鬼王祸害百姓。
公孙景怎么都没想到,他一心想为道教正名,他好不容易才感化了这只鬼王,却始终没能为道教正名,反而给他从小长大的道观带来了灭顶之灾。
当日,道观里还剩下的一百多名师兄弟,包括收养他的道长,全都惨死在了文宣帝的圣旨之下。
一百多位同门,就这么死了。
而那些人,偏偏留下了公孙景的命,逼迫公孙景亲手手刃鬼王。
公孙景当时心如死灰,但他既然已经感化了鬼王,又怎么忍心再杀掉鬼王。
他誓死不从,当场放走了鬼王,并且大骂文宣帝黑白不分,残害无辜,最后不等那些人动手,他自刎当场,也死在了道观里面。
并且他死前,还大喊了三声‘道觉’。
他之所以要喊道觉,并非是舍不得手足之情,相反,他是带着恨意喊出来的。
因为公孙景认为,是道觉出卖了他。
如果不是道觉的出卖,事情不会演变成这样。
而当时其他的道教徒,因为公孙景这件事,也遭受到了牵连,有一些人为了活命,主动请缨去帮寺庙抓捕那只鬼王。
最终他们确实抓到了鬼王,他们不止抓到了,还绘制罪域图,将鬼王送进了罪狱。
而身为‘叛徒’的道觉,最终也死了。
他死在了为公孙景伸冤的路上。
公孙景不知道的是,道觉从始至终都没有出卖过他,道觉根本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
得知好友惨死的道觉,心如死灰,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准备帮公孙景伸冤,还公孙景一个清白。
可是有人不想让他给公孙景伸冤,于是道觉也死了。
他死前带着极大的怨气,他不明白自己一番好意,为什么会害得好友惨死,害得鬼王被人送进了罪狱,还害得道观一百多个道士无辜枉死。
甚至在公孙景死之前,还误以为是他告的密。
正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道觉死后阴魂不散,他成佛了,但他成的是邪佛……
他入魔之后,当地那座寺庙,一夜间惨遭屠戮,从住持到扫地的和尚,无一人生还。
而之后,没人知道道觉去了哪。
笔记本上面,关于公孙景和道觉的故事就写到了这里。
但是在后面还有一段,而这一段李浮光的外公还特意标注了四个字——未经考证。
上面说的是,道觉后来去了罪狱,将那只鬼王放了出来,要一起寻找公孙景的转世。
而这只是其中一个版本,另一个版本说的是鬼王自己从罪狱里面跑了出来,他也在找公孙景的转世。
除了这两个版本以外,还有第三个版本,说鬼王没有从罪狱里面跑出来,在罪狱里面受完刑之后投胎转世,但因为前世罪孽深重,要不断经受轮回之苦,也就是之后的每一世,她都会过得极其凄惨。
整个笔记本上的内容,到这里也就彻底写完了。
安宁感叹道:“这么短,没有续集吗……”
易杨摸了摸下巴,皱眉道:“我觉得这个故事虽然精彩,但极其扯淡,如果历史上真的发生了公孙景和道觉的故事,不可能记载得这么详细啊。”
“这根本就是……有心之人编出来的嘛,跟编聊斋似的。”
此时我的内心,根本平静不下来,我已经改变最初的想法了,我不认为这段故事是假的。
因为我真的见过罪域图!
更巧的是,那幅罪域图上,真的画了一只红衣女鬼!
“这是真的!”
听完我的解释后,易杨也愣了半天,有些不可思议。
“你真的见过罪域图?”
“我见过,就在去年年底的时候,不光我见过,七爷也见过。”
我当时还觉得奇怪,为什么罪域图上要画一只红衣女鬼,导致那只红衣女鬼在画上显得极其突兀。
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
那只红衣女鬼,就是公孙景当年感化的那只鬼王!
“我靠……”
易杨瞪大眼睛,说:“那道觉和尚,岂不就是邪佛了?他后来又创立了这个组织?”
“不是……这人最开始不是挺好的吗,怎么后来变得这么疯狂了……”
我摇摇头,一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不过道觉的黑化,也不难解释。
他跟公孙景之间的情义之深厚,两个人又是志同道合的知己,他当初给公孙景献的那个计策,其实是想帮公孙景,谁知道事情的结局会演变成一出惨剧。
道觉可能信仰崩塌了,所以一念成魔……
后来那座寺庙被屠戮,肯定也是他的杰作。
只是不知道后来,这道觉为什么要创立一个组织出来。
我暂时也思考不了这些,因为我们只弄清楚了邪佛的真实身份,但还是没搞清楚李浮光的身世。
我把这本笔记本单独放在一边,然后继续和安宁还有易杨翻阅其他的笔记本。
可是当我们翻完了所有的笔记本之后,始终没再找到其他有用的线索。
我们还是不知道李浮光的外公,当初对那尊邪佛做过什么……
“你们说这李浮光……会不会就是邪佛投生而成的?”
易杨分析道:“否则的话,依你们的描述,李浮光只是个普通人,又一直跟着家里人一起生活,他怎么会那么厉害呢?除非他就是邪佛,就是道觉!”
我想了想,说道:“现在还有一个办法可以验证你说的,找到方明杰埋的那个箱子。”
第550章
上山找箱子
杂物间里。
除了那个笔记本上的内容,其他的我们没有找到有用的线索。
将杂物间里的东西还原,我留下了那个笔记本。
但我还是给老太太请示了一下,问她我能不能把这个笔记本带走。
“带走,带走。”
老太太笑容满面:“我还怕这些东西对你们没用呢,有用的话,你们拿走就是。”
我让安宁和易杨回贵叔家里休息,我就不去了。
我想留在这里,陪陪老太太。
他们走后,老太太得知我想住在她这里,她哈哈大笑,说求之不得。
这些年,她这里已经很久没来客人了,平时家里就只有她一个人。
她好像招待贵客似的,又是拿水果出来,又是去给我铺床。
铺好了床,我们坐在客厅里看电视。
老太太平时应该是少言寡语的人,但跟我却很健谈。
很多老年人对于孙子辈的年轻人,都当自家孩子似的。
她跟我唠了很多家常,说她有个外孙被人拐走了,在听说我今年二十七后,她对我更加热情了起来,因为我跟李浮光一样大。
“我家浮光啊,那小时候长得虎头虎脑的,可爱得很。”
“就是小时候身体不太好,而且年年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就得生病。”
老太太一直跟我说着李浮光小时候的事。
我问道:“小孩子体质弱,是比较容易生病吧。”
而且大年三十又是冬天,正是气温极低的时候。
老太太忙说:“他平时也有点小病小感冒什么的,但是一到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就发高烧,就病得很严重,然后过几天又好了。”
“所以一到这个春节啊,就要辛苦他爸爸了,我这个女婿好得很,对我女儿好,对我们老两口也好,对这个孩子更是好啊。”
我一边听着,一边陷入沉思。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春节在古代其实也是鬼节,和中元节还有清明节并称为三大鬼节。
现代的春节,很多人是大年初一或者初几去祭祖,但在古代祭祖的时候,都是在大年初一之前,也就是年前去祭祖。
而祭祖也不过是祭祖,也要祭神,祈求神灵和祖先保佑,驱走瘟疫和邪祟。
我们平时所说的守岁,压岁钱,其实在以前叫守祟和压祟钱,而这个祟就是邪祟的祟。
祟指的是害人的鬼怪,这两个年俗的寓言,也是在辟邪驱鬼。
而李浮光为什么一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就要生病,因为在他小时候的那个年代,那时候还没有禁止放鞭炮。
鞭炮是火药制成,属阳,克阴,从某种程度来说也能辟邪驱鬼,会惊走不干净的东西。
所以李浮光生病,实则是被惊到了。
……
第二天早上。
有其他的亲戚来给老太太送饭。
我给老太太打了声招呼,便准备去贵叔那里吃早饭。
老太太生怕我走了,拉着我说:“要是不赶时间的话,就多住几天嘛,小陈。”
我点点头:“好,我多住几天再回去,只要您不嫌麻烦。”
老太太:“不麻烦,一点都不麻烦,就是还得麻烦你去我那个侄子那里吃饭,我这里也做不了饭。”
我看得出来老太太很孤独,可能我跟李浮光同岁,她希望我多陪她几天。
好不容易来一趟,我肯定要多陪她几天。
但是在这之前,我还得去一趟山上。
在贵叔家里吃过早饭后,我起了一卦,想测一测那个箱子在哪个方向埋着。
卦倒是起好了,也解出来了,但是并不能让我直接找到那个箱子在哪。
不管是哪种预测术,预测找东西都极其有限,因为得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
就比如那个箱子,我已经测到了它在哪个方向,在西南方向,也测到了这个箱子埋藏的地方有什么特征,比如处在有倾斜的地方,山上有倾斜的地方那就是斜坡。
箱子入了墓库,代表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也就是被埋住了。
而且四周有林木,说明附近是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