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赵德海挥手示意一群小太监将东西抬走,殿内只剩庆元帝跟宋明二人。宋明目的达到,正准备行礼告退,就听庆元帝感慨:“德宁乃是奇才,只可惜生做女儿身,不然……”
宋明不知道“不然”后面是什么话,但他猜应该不是坏事:“陛下……”
“爱卿,德宁正是锦瑟华年,孤身一人未免可惜,你与夫人有何打算?”
庆元帝这话犹如惊雷,将宋明劈得头晕眼花,脑子乱成浆糊。
什么叫“有何打算”?
他要做什么打算?
皇上这么问是什么意思,要给他家小乖赐婚?
“赐婚”这个念头激得宋明回神,他难掩慌乱道:“陛下,小女此前遇人不淑,惨遭算计,幸得陛下护佑才能脱身,微臣与贱内唯愿她能平安顺畅的过完一生,至于其他,并不敢奢望。”
不知是不是错觉,宋明觉得他这番话落音,烧着地龙的殿内瞬间冷了些。
这番变化让宋明更加心慌,诸多不好的念头纷纷涌现,但他只能咬紧牙关装作毫无察觉。
“启禀皇上,熙和公主求见。”
小太监的通禀让宋明在心里长舒一口气。
再让这种气氛持续下去,皇上的心情只会越来越糟,指不定就会做出什么决定来。
“父皇,我刚才碰到赵公公,他说宋姐姐送了东西入宫,那宋姐姐可有给我写信?”
熙和公主作为最受宠的公主,享有随时面圣的特权,之所以让小太监进来通禀,不过是让殿内之人提前有个准备。
庆元帝见熙和公主进门,就跟换了张脸一般,热切道:“朕只收到了德宁送来的东西,至于有没有信,这得问宋卿。”
宋明眼见被点名,忙侧过身子解释:“微臣给公主请安,回禀公主,府里有您的信,原本想着明日派人送入宫中。”
熙和公主得到想要的答案,欢快道:“宋大人,不必等明天,你出宫之后便给我送来吧。”
目的达成,熙和公主再不停留:“父皇,女儿不耽误您跟宋大人议事,先行告退。”
庆元帝心知女儿是惦记着回宫去看礼物,因此并没挽留:“去吧,记得去你母后宫里用晚膳。”
“女儿知道啦。”
熙和公主如一只雀鸟,倏然而至,翩然而去。
不过她的短暂到访却让庆元帝暂时歇了心思,极快的将宋明打发了。
宋明回府后惊魂未定的模样引来柳氏追问:“老爷,可是面圣时出了意外?”
宋明哑声道:“皇上问我对小乖的婚事有何安排。”
“什么?”柳氏惊得破了音,“陛下怎么会突然问起这个?”
宋明按着发胀的太阳穴,缓缓说出自己的猜测:“也许是觉得小乖太能干了,因此必须握在手里。”
所谓握在手里,十有八九是要将人困在皇室。
“那、那……”
柳氏茫然四顾,忽然忘了自己要说什么。
她懊恼道:“若今日没入宫就好了。”
宋明:“皇上既然有了这个心思,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柳氏也反应过来自己说了句糊涂话。
她逼回眼泪,咬着手指让自己冷静:“老爷,咱们抓紧时间给小乖定门亲事行不行?”
“不行。”
宋明的声音尽显疲惫:“在皇上提了这事以后着急定亲,无异于打皇家的脸。”
柳氏急道:“可小乖如何能嫁去皇室?她二嫁之身,即绝不可能为皇子正妃,若让她当妾,那比杀了她还叫人难受。”
这话让宋明的脸色更黑。
他脱力般靠在椅背,声音嘶哑道:“北地一事,小乖才能尽显,名声斐然,再加上宋家钱财,不管哪位皇子娶了小乖,都是一大助力。”
“但是如今太子未定,皇上应该不会让小乖嫁给皇子。”
柳氏听到这话后简直要疯:“你的意思是皇上想让小乖入宫? ”
第137章
小年
宋明强撑着精神站起来,对着妻子道:“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猜想,并无根据,是自己吓自己也说不定。”
“即便皇上真的要让小乖……要给她赐婚,定然也要等到她回京,但重建北地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中间还有转圜的余地。”
“一会儿我便给小乖写封信,将今日之事告诉她,让她也有个准备。小乖聪明,说不定能想出破局之法。”
柳氏暂时也没有更好的法子,只能点头应下。
“老爷,那小乖送来的货物?”
宋明道:“若皇上真有那个想法,不会因为咱们家一时低调就改变主意,所以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就算最后……小乖的手里多攥些钱也不是坏事。”
当天晚上,宋明熬夜将所有货物盘点一遍,然后按种类区分,第二天邀请了相熟的朋友上门,十来个人花了一天时间将东西分完,迅速将资金收回。
宋明写了厚厚一封信,连着银票一起,赶在年前送去长平城……
腊月二十三,小年。
放眼望去,整个长平城内到处都是人。
天气虽冷,但每个人都热情洋溢,凑在一起交流不知传了几道手的消息。
“我听说今儿个的饺子不限量,吃饱为止,不怕你们笑话,我现在都跟做梦一样,晕乎乎的。”
“听说今儿有猪肉饺子和羊肉饺子两种,我头回在吃饺子这事儿上犯难。”
“老刘他儿媳的娘家二嫂的表妹被选去包饺子了,她说分猪肉饺子的地方是红牌,分羊肉饺子的地方是蓝牌,你们可别站错了。”
“你这消息可不全对,我娘家姑妈家的儿媳也被选去包饺子,她说公主临时又给信佛吃素的人新加了素菜饺子,不过吃素的人少,只宋记粮店还有南城门口那两处地方有,素饺子前头竖的是酱色牌子。”
“真的假的?我婆婆就吃素,你要没骗人,我可叫我婆婆去粮店门口排队了。”
“当然是真的,昨儿下午贴出来的告示上都写了,不信你找了告示去看。”
“信信信,我马上回去跟我婆说。”
巳时,锣鼓声响起,衙差开道,衙差身后是挑着箩筐的壮汉和扛着大笊篱准备大干一场的妇人们。
“来了来了,饺子来了!”
众人眼巴巴看着箩筐进了队伍最前方的酒楼,然后又听衙差喊:“里头水已经烧好了,饺子很快出锅,所有人排成两排,别挤别插队,保证每个人都能吃到!”
“插队的拎出来从最后面开始排队,大伙儿都睁大眼睛瞧清楚,如果有人插队,不用跟他们吵,举手叫我们过去就成。”
“最左边一锅是六十以上老人和十岁以下小孩儿优先,老人小孩儿往左边挪!”
“成年男女每人可以领二十个饺子,老人孩子每次可以领十二个饺子,如果没吃饱,还可以后头重新排队。”
如今溪山城的百姓都习惯了宋令仪的作风,领棉衣要排队,买粮食要排队,买杂货也要排队,因此之前虽没人说,百姓们也都早早排好了队。
酒楼里六个大锅同时开火,一炷香的时间,饺子就出锅了,因此排队的人虽多,但队伍走得也快。
而像这样规模的地方,在城内外足有三十个,能确保大家不用等太长时间。
在酒楼左右的路口,还有人守着。
若看到有人端着饺子离开,她们便会上前劝阻:“饺子只能在这里吃,不能带走。”
宋令仪在酒楼二楼的窗口看到这情况,转头问迎霜:“这是你安排的?”
迎霜摇头:“公主,奴婢并未安排,在巷口劝阻的都是善堂的人。”
“她们说公主一片善心,不能叫人钻了空子。万一有人打了饺子送回去,然后再来排队,其他人有样学样,公主不知要往里面搭多少钱,待到下午没饺子领了,兴许还会惹来非议。”
“因此善堂的婆婆们早早将分饺子的地方看过,并且分配了任务,奴婢觉得她们的担忧有道理,便答应了。”
其实迎霜在接了任务后就想到这点,不过善堂的人提出来后,她便按下想法,只努力配合年迈又操心的婆婆们。
公主在北地出钱出力,总得叫公主知道,她的所作所为并非枉然,有人心疼她。
宋令仪笑问:“她们若要守在路口,岂不是吃不到饺子?”
“公主放心,婆婆们排了序,一会儿会有人来接替她们,而且善堂大些的孩子也领了任务,会排队领了饺子后给婆婆们送过去。”
不得不说,这意外的安排当真让宋令仪欣喜。
她开心道:“我记得咱们买来的猪肉和羊肉还有剩的,迎霜,你将东西分一分,然后送去善堂,让他们在除夕夜添盆肉菜。”
迎霜朗声应下,又问:“公主,您可要下去走走?”
宋令仪摇头:“不必,让他们安心吃饺子就是。对了,长平城之外,其他地方也都安排了饺子吧?”
迎霜道:“公主放心,好几天之前就将消息传下去,并且说迎风会去抽查,他们应该不敢敷衍。”
宋令仪看着下方来之不易的喧闹,说话的声音带了些狠意:“行,你跟迎风沟通,务必将这事儿盯紧,若有那手脚不干净的,就拖出来杀鸡儆猴。明年是最关键的一年,绝不能让自己人拖后腿。”
迎霜闻言,嘴角的笑意骤然收敛,眼神变得犀利:“请公主放心,奴婢绝不会让人坏了您的事。”
*
因着请全城百姓吃饺子的事儿,宋令仪在百姓中的形象更上一层楼。
百姓们在小年敞开肚皮吃了一顿白面肉馅饺子,似乎有了更多勇气对抗生活中的苦难,对未来也有了更美好的期许。
虽是寒冬,长平城却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袁彦年前最后一次给宋令仪汇报城内事宜时一揖到底,郑重其事地道谢:“公主,若不是您,如今长平城怕是跟一座死城无异,您就是长平城所有百姓的再生父母。”
“微臣知道您最近深居简出是在避讳,您不能受百姓拜谢,微臣便替他们道谢,谢您侠肝义胆,谢您仗义疏财,谢您赠长平城生机,谢您在百姓们心中播撒希望。”
宋令仪亲自将人扶起:“袁大人,实不相瞒,我来北地意有所图,实在当不得你如此夸赞。”
袁彦眼神坚定:“公主,微臣不知您所图为何,微臣只看到在您的帮助下,长丰城以及周边城镇全都焕然一新。”
“微臣人微言轻,身无长物,但若公主有需要,微臣定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宋令仪:“……”
第138章
喜糖
宋令仪重生的第二年并没能如愿跟父母一起过除夕。
为了避免被思亲的情绪淹没,她亲自张罗过年的所有事情。
跟百姓们挤在一起采购年货,在人群中争抢刚分割好的鹿肉,去城外百姓家里买鸡鸭猪羊,甚至去河边看人破冰捞鱼,然后买了最鲜活的大鱼回去搓鱼丸。
在布庄挑选最好看的布料,带回来后给锦心迎霜等贴身丫鬟亲自绘制衣服图样,再交由绣娘去做。
在书房忙碌一上午,写好府内各处所需要的对联,春条,福字,然后亲自爬着梯子张贴。
这些都是宋令仪从未有过的体验,虽忙碌辛劳,却也乐此不疲。
“公主,门外又有人送了糖和鸡蛋来。”
迎霜挎着两个大竹篮进来,里头的东西都用红纸包着:“公主,这些天咱们府里收到的糖攒了几大箩筐,奴婢怀疑铺子里卖的糖有一半都来了咱们这儿。”
宋令仪看着红彤彤的颜色便觉负担重大:“这许多糖和鸡蛋怎么吃得完?之前不是在门口贴了告示,说心意到了就行,让大伙儿别浪费,怎的又送来了?”
进了腊月,城里每天都有几十对新人成亲,腊月十六是近两年最好的日子,喜事据说超过百桩。
百姓们认准了宋令仪这个红娘,不敢邀请公主殿下上门喝喜酒,只能送些喜糖鸡蛋聊聊表心意。
城里部分条件宽裕的百姓受此影响,都跟着送了东西来。
因此宋令仪身边的人只要出门,定能捡回来一些东西。
锦心道:“奴婢昨日去善堂,路上遇到几波送东西的百姓,他们说知道公主不缺这些东西,可他们也想表表心意,叫您知道他们记着您的好,心里感激您。”
宋令仪闻言,眼中的笑意怎么也遮掩不住,想要假装严肃,嘴角却怎么也绷不住,最后只得笑着说:鸡蛋送去厨房,糖就跟之前那些存在一起,等正月初一拿去街上散给孩子们吃。”
“锦心,你叫厨房估个数量出来,留下足够吃的鸡蛋,剩下的都拿去卖了,再拿钱去买糖,留着初一一起发。”
锦心连忙应下。
宋令仪想着百姓们的举动,迫切想为他们做些事情:“锦心,之前派出去采购焰火的人有消息了吗?”
“公主,奴婢正要跟您回禀,这事儿是奴婢疏忽,竟忘了焰火太贵,需得提前两三月跟工坊签文书付定金才能有,府里的人将沙丘城搜落了个遍,买到的焰火不足五箱。若往溪山城走,兴许能买到更多,但眼下出发,定然赶不上除夕夜燃放。”
宋令仪听了锦心的话灵光一闪,欣喜道:“以溪山城那四家张扬的劲儿,定然是提前定了焰火,而且数量还不少,若是能找到他们下定的工坊,说不定能捡个漏。”
锦心心知主子这是跟焰火杠上了,连忙出主意:“公主,要不过年之后奴婢派人跑一趟,若是能找到工坊,便将焰火买回来,即便赶不上除夕,能在上元节热闹一番也不错。”
宋令仪欣然点头:“行,就按你说的办。”
主仆几人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腊月二十八,谁也没想到在过年前两天,府里竟然来客了。
宋令仪在前厅看到周怀瑾跟孟耀十分愕然,竟连称呼都忘了:“你们怎么来了?”
周怀瑾以袖遮唇虚咳两声,孟耀站出来解释:“回公主,腊月十六溪山城的新任知府到了,王爷将一应事宜交代好便要启程回营,赶回去跟将士们一起过年。”
“但王爷大约是在跟新知府交接时累着了,刚离开溪山城便发了热,路上耽搁了些时间,眼看无法在除夕之前赶到霜城,末将便劝王爷在溪山城停留几天,好歹过了除夕再赶路,免得在路上过年。”
宋令仪看着周怀经苍白的脸色,心里隐隐泛过一阵疼,不算厉害,但也无法忽视。
之前那个问题的答案,似乎越发清晰了……
她转头让人去请大夫,趁机将心情平复后才开口:“王爷,我如今住的地方是两套宅子打通,东边的月亮门出去就是另一套宅子,如今并没有人居住,被我当做库房在用,若王爷不介意,就先在此住下吧。”
周怀瑾抬头看着宋令仪,眼神有些虚弱:“会不会打扰你?”
“不会。”
宋令仪答得飞快,说完便叫迎霜带人去收拾院子,像是怕人后悔一般。
大夫很快被带了来,给周怀瑾把过脉之后刷刷写了一张药方:“病患乃是外邪入侵染上风寒,原本并无大碍,奈何未得静养,反劳心劳力,致使病情加重。草民开一剂疏风散寒之方,辅以益气固表之药,务必按时服用,静心休养。”
唠叨惯了的老大夫一时习惯上头,忘了自己身处何处,说话的声音变得强硬:“风寒虽为小疾,但若不及时调养,恐伤根本,你年纪轻轻不当回事,老了就有你的苦头吃!”
孟耀听了大夫的话后连忙道:“大夫,我家主子主子此前受了不少伤,看着强壮,实则有不少暗疾,您用药可得斟酌,切不可下猛药。”
周怀瑾不满地睨了孟耀一眼,结果孟耀根本没看他,而是跟宋令仪细数他这几年受过的伤。
大夫原本正斟酌药方,听孟耀说了几句,赶紧抓住周怀瑾的手,又一次把脉。
这一次大夫把脉的时间更长,一张药方在他手里修修改改,一刻钟之后才定下来:“病患既有旧伤,平日里就更得注意修养,不可胡作非为。”
孟耀举手保证:“大夫,都听您的,这次一定好好静养,待到彻底痊愈才会放他出门。”
说罢他转头看着宋令仪道:“公主,末将的话王爷不一定听得进去,还得劳您多盯着,王爷肯定听您的话。”
宋令仪:“?!”
第139章
直谏
孟耀的话带着明显的暗示,宋令仪在直面和避开之间选择看向周怀瑾。
不知是不是在屋里坐了会儿的缘故,周怀瑾苍白的脸色变得红润,不似先前看起来那般可怜。
周怀瑾跟宋令仪对视一眼,而后目光冷冷看向孟耀:“话说不清楚可以不说,我不介意我的副将是个哑。”
“王爷,不带你这么残忍的!”
孟耀嘟囔一句,在周怀瑾视线的逼迫下最终还是改口:“公主,末将的意思是王爷如今借住在您的府邸,正所谓客随主便,因此王爷自然要听您的话。”
有了孟耀的解释,最起码这事儿在明面上算是过去了。
宋令仪陪他们坐了会儿,几人聊着溪山城的情况,时间倒是过得飞快,好似没过多久,迎霜便回来复命,说院子收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