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不过也有值夜班是会有加班补贴,林映羡偶尔还能免费拿一些食材回家。林映羡算了一下账,这一个多月的临时工,拿到的工资加补贴差不多可以满足她下个学期的伙食支出。一日夜里,林映羡跟着水产组的人一起加班,林映羡和两个水产组的组员清洗场地就可以回家了,水产组其余人要等一批凌晨拉来的水产品。
林映羡和水产组的鲁珊扔完垃圾回来,褚大哥已经煮好面条,招呼大家来吃。小鲁很熟练地夹一碗面条,再舀一勺面汤,“来,映羡给你,吃点宵夜。”
林映羡接过这碗面条,“谢谢珊珊和褚大哥。”
褚大哥笑道:“别跟我们客气,大家都是菜场的一员。”
林映羡夹起面条,发现这是鱼汤面,里面还有鱼片。褚大哥他们看到水池里的有一条鱼快要死了,就宰来吃当宵夜。
场地被大家清理干净后,林映羡和在菜场守夜的人告别,就去后门,钟述岑早就过来等她。因为以前钟述岑去夜校接林映羡来晚了一些,林映羡被流氓骚扰,让他宁愿来早,也不想来晚,怕林映羡遇上什么事,他不在身边。
林映羡坐在后座上,抱住钟述岑的腰,“坐稳了,可以走。”
钟述岑稳稳当当地骑着车,和林映羡一起回家。
林映羡回家洗澡洗漱后,趴在床上,她干了一天的活儿,终于可以放松下来。
钟述岑给林映羡按摩,放松筋骨。林映羡觉得很舒服,困意很快就袭来,有些迷糊地说:“述岑。”
钟述岑停下按摩,温声问怎么了。
林映羡转过身,环住钟述岑的颈脖,亲了他一下,“。”
钟述岑眉眼不禁弯起来,说还想要吻。他缠绵又温柔地回吻。
林映羡在他怀里很快就熟睡过去。他看着林映羡恬静的睡颜,心不觉软塌了一块。
………
第二天早上,林映羡去上班,发现孙主任的心情不好,她和张琦为了避免触孙主任霉头,殃及池鱼,两人早早就离开办公室去供电局送食材。
等她们送完食材回来,发现孙主任的脸色更臭了,留在办公室的人不可避免地都被孙主任挑刺。
张琦带着林映羡下楼,到水产档口帮忙。
林映羡看到砖台上放了一大堆新鲜海带,她帮忙到中午,发现那堆海带只少了个尖尖,来买海带的顾客寥寥可数。
她有些明白为什么孙主任今天的脾气特别臭了。
中午吃饭时,老刘就和她,还有张琦嘀咕海带的事儿。
近年来海带养殖异常火爆,全国大面积推广海带养殖,由于产量太高,每斤新鲜海带的价格也变贱。现在新鲜海带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又不高,渔业公社的新鲜海带滞销。
采购员和运输车队去到渔业公社拿海产品,公社的领导联合运输车队跟他们强买强卖,海鱼海虾一定要搭着海带卖。
采购员拿不定主意,给孙主任办公室打去电话,说明情况。
孙主任接到这起电话是气得脸色铁青,不答应搭卖,那些单位预定的海产品没法儿及时送到,北门菜市场是要失信,得罪一票儿单位,以后怎么立足?
孙主任只能捏着鼻子,答应搭卖,但一市斤新鲜海带最多给一分钱,没得商量。
渔业公社也不想留着这些海带发烂发臭没人要,一分钱都拿不回来,他没有犹豫多久就答应了。
水产组值夜的工人从凌晨忙活到天亮,才把搭卖的海带入库存放好。他们的脸色也臭得很,只不过他们上午休息,林映羡没看到而已。
等下午,褚大哥那些昨天值夜的人回到菜市场上班,在孙主任办公室对凌晨搬海带的事大吐苦水。
采购员也在办公室。今天采购员也没有以前的神气模样,像个蔫掉的鹌鹑,在孙主任和水产组面前做小伏低。
孙主任觉得既然渔业公社强行搭卖,那菜市场也可以这样搭卖,买鱼虾的顾客一定要买海带,要不然菜市场不卖鱼虾给他们。
第211章
海带
林映羡坐在工位上,张琦拿着瓜子嗑,都在看楼下的热闹。顾客也不喜欢这样的搭卖,要和营业员讨价还价,顾客和营业员双方扯掰的声音特别大,反正谁也不怵谁,甚至有时都快要打起来了。
等快要下班时,砖台上的那堆新鲜海带终于被卖掉一半,还剩一半,孙主任按内部价让菜市场的工人消化掉。砖台上的海带是解决了,但是库房里还有很多海带存放着占地方。
内部员工买新鲜海带才两分钱一斤,菜市场这是属于半卖半送了。林映羡打算买两斤回家。她收拾好东西,准备下楼时,孙主任把她喊进办公室。
“主任,您是找我有什么事?”
孙主任看着楼下营业场,猛吸烟,愁眉苦脸的。他把烟掐在烟灰缸后,说:“我听小褚说你是燕京大学的学生。你能考上大学,脑子肯定灵活一些。你说我们菜场的海带要怎么处理掉?”
林映羡沉默半晌,才说:“不如给工人们一部分提成,让他们向各顾客推销新鲜海带。有钱可以拿,大家卖海带的积极性肯定比现在强……”林映羡本想推脱,不想沾上这事,因为她是替岗的,只求不出错,时间一到安稳拿工资走人,但是仔细一想,她可以从中获利,就是不知道孙主任能不能接受这种方法。
孙主任又点起一支烟开始猛抽,脑子里不停地转,“我考虑考虑。小林,多谢你的建议。”
“主任,你认真考虑,我先出去,不打扰您。”
“嗯。”
林映羡就下楼买新鲜海带和其他菜回家去。自从林映羡来菜市场上班,家里的买菜事宜就由她来负责。
钟述岑见林映羡拿那么多海带回来,问:“是菜市场给了什么福利吗?”
“菜市场里的新鲜海带卖不出去,领导给的内部处理价,两分钱一斤,偶尔吃海带有益,我就买了两斤回来。”
钟述岑去翻菜谱,找找今晚要怎么做这些新鲜海带。
最后两人做了凉拌海带,土豆海带焖鸭,还有一道海带豆腐汤,每一道菜都放了海带,这是全海带餐。
钟述岑尝了味道后,说:“海带做菜有鲜味,偶尔吃一顿也不错。为什么菜市场的海带会滞销?”
“因为数量太多了,起码有十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处理完。要是卖不出去,我们家可能要天天吃海带。”
第二天中午,孙主任就把大家召集起来,说要开会。
大家都挤在办公室里听孙主任讲话,“是这样的,菜场的海带滞销,这些海带拿去扔掉,浪费钱和资源,不扔留在这里,它会坏不止还碍地方,我们其他需要存放的货物没地儿放……”
孙主任长篇大论地讲述不处理掉这批海带的坏处,到最后才切入正题说:“菜场的全体员工都可以拿海带到外面卖,但不许摆摊叫卖,被人抓着了,菜场的脸没地儿搁。一斤新鲜海带,菜场只收五分钱,你们拿出去卖定价多少,我不管……”孙主任也是没法子,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孙主任此话一出引起底下的工人议论纷纷。
有一个工人壮起胆子问:“主任,这不是在投机倒把吗?”
孙主任怒骂:“胡说八道,我们是国营单位正经给工人派发任务,大力发展经济,响应国家政策,这是什么投机倒把?这要是投机倒把,菜场都要关门,做什么买卖?不想挣钱就给我闭嘴!”
底下的工人纷纷点头,让那位工人不要乱讲话,耽误大家挣钱……
中午过后,大家开始工作。
张琦在院子里指挥老刘搬货,她和林映羡要给医院送货。
林映羡在张琦报重量后,问:“不如我们加一筐海带?问医院要不要。”
张琦写单子的动作停顿,“我们真的要卖海带吗?我感觉不靠谱,如果医院不要,是白费力气。”
“如果医院要这一筐海带,那我们一斤至少可以挣四分钱,一筐三十斤海带,那就是……”
“一块二,我们这一趟可以赚一块二。”张琦喃喃地说,明显意动了。
“这一筐海带只是顺带的,费不了多少力气。”
老刘听着林映羡的话,也心动,“张琦,你不想拿这一筐去,我自已拉去,力气最不值钱,医院要海带,那我就是白捡一块二,不要也无所谓,我吃亏不到哪里去。”
老刘转身就去库房要拉一筐海带出来,张琦连忙拦住他,“是映羡出的主意,让我和她拉海带,你可不能干这不地道的事。院子里还有很多事要你忙活,赶紧忙去。”
“林同志,要是下次张琦不肯跟你去,记得找我。”老刘话刚说完,张琦就把他推进屋里,还把门关上。
张琦拉住门,笑着对林映羡说:“映羡,我们去库房登记,搬一筐海带出来吧。”
林映羡和张琦把一筐海带搬出来后,就骑三轮车去离菜市场不远的医院送货。
食堂一帮工看到多出的一筐海带,“医院没跟你们菜市场订海带啊。”
林映羡说:“这是菜场新进的海带,海带含碘高,我想着医院一些甲状腺病患需要补碘。海带也含甘露醇,可以利尿消肿。外面卖一斤新鲜海带要一毛二三,菜市场就以一毛一分五厘的价钱卖给医院,特意打折扣,医院和菜场合作那么多年,菜场一有好东西,我就想到医院。”
在一旁听了一会儿的食堂牛师傅拿起海带检查,“这批海带不错,正好一些病人需要吃海带,这筐就留下。”
张琦心中雀跃,一毛一分五厘钱一斤海带,那一斤就赚六分五厘钱了,幸好答应和林映羡送海带过来。她主动把这筐海带搬进厨房,“牛师傅,我们几天运一次海带给医院?”
牛师傅犹豫道:“长期订货?这要问过罗医生。罗医生也在,我去问他。”
“哎,多谢牛师傅。”张琦搓手期待牛师傅带来好消息。
没一会儿,牛师傅带着罗医生过来,罗医生首先检查了海带,才开口说:“隔两天就可以送两筐海带过来,不过价钱再低些?”
第212章
海带生意
张琦为难地说:“这已经是最实惠的价钱,我给您算一下账,采购员一路奔波去到外地的渔业公社,路上的花费,购买海带的货钱,还有运输回来的成本也是一大笔支出……处处都需要钱,算下来,菜场的利润是很薄的,菜场是想关照老顾客,才给出这样一个价格。”
罗医生听着张琦的话,觉得她就是不想降价,“一斤少五厘行不行?不要那个五厘,结账麻烦。”
张琦刚想说话,林映羡拦住她,对罗医生说:“医院是菜场的大户,又是老顾客,少五厘就少五厘,我回去好好跟领导解释,希望领导能理解。”
张琦无奈地唉了一声。
罗医生看到此景,觉得自已谈了一个好价钱。
两人从厨房出来后,张琦骑三轮载着林映羡,嘴巴怎么也控制不住,总要笑。
林映羡对张琦说:“我们先不回去菜市场,先去别的菜场逛一下。”
张琦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去别的菜场?”
“为了让我们的海带生意能更赚钱一些。”
张琦和林映羡轮流骑车把大半个首都的菜市场都逛了遍,发现有海带供应的菜市场不多,价格一般在一毛三四分钱,海带泛滥滞销的消息还没有广泛传播开来。她们可以借信息差大赚一笔。
两人回到菜市场后,把单子交给会计,让她记账,到了月末结账时,她们就可以拿到提成。
等到晚上回去,林映羡就在家找旧报纸,钟述岑问她要找哪一期报纸。
“不记得是哪一期了,只记得报纸上有个医学专家说吃海带的好处。”
林映羡分一大沓报纸给钟述岑,让他帮忙找。
过好一阵后,钟述岑找出一张报纸,问:“是不是这张?”
林映羡看到报纸上的一篇关于海带的文章,“是这张。”随后她把这张报纸叠起来。
“找这张报纸是有什么用处吗?”
“菜场的领导让大家自行把海带卖出去,我准备利用这张报纸做海带生意。”
国人追捧对身体有好处的食物,就算是再难吃、难看的食物只要对身体有益都有市场,更何况海带长得不恶心,便宜还好吃。还有医学专家在报纸上科普吃海带的好处,大多数人都崇拜和迷信权威,对买海带的兴趣也会有所增长。
找到报纸后,林映羡和钟述岑又翻起菜谱,整理关于海带的菜谱。整理好几道简单的海带菜谱后,两人又开始抄菜谱,一晚上抄了十来张菜谱。
第二天一早,张琦和林映羡给供电局送货,在路上林映羡把一张菜谱交给张琦,“晚上回去抄菜谱,能抄多少算多少。”随后她又给张琦说要找到哪一期旧报纸,明天要带在身上。
张琦一头雾水,“为什么?”
“找报纸是要让顾客对买海带有兴趣,菜谱则是让顾客对吃海带感兴趣,喜欢上吃海带,我们的生意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陆续有来……”林映羡和张琦徐徐解释找旧报纸和抄菜谱的原因。
等她们来到供电局食堂后厨,刚好供电局的总务科科长也在,张琦比昨天要主动些,跟管师傅和科长推销海带,还给他们看报纸,把海带说得天花乱坠。管师傅和科长拿过报纸一看,对张琦说的话信了九成。
林映羡说要给管师傅和科长送菜谱,管师傅看到菜谱就知道海带要怎么做得好吃,“管师傅,科长,你们出去外面菜场逛一圈,就知道我们北门菜市场的海带便宜又实惠……”
管师傅和科长听林映羡给报的价,再也抑不住心动,有油水捞。
最后林映羡和张琦把带来的那两筐海带卖出去,管师傅让她们每次来送食材都要送上五筐海带,供电局人多,很多工人干的都是辛苦工,消耗大。
每天林映羡和张琦把食材送到相应的单位后,开始拓展市场,寻找新顾客,有的单位对海带感兴趣,很爽快就订下大量海带,有的单位兴致缺缺,但在张琦和林映羡唱双簧后,也买下两人带来的海带。
月末结账时,林映羡和张琦一共拿到八百多块钱,十吨海带有八吨都是她们卖的,菜场的海带全部卖光。她们给一百多块钱给货车司机运货,每人还得三百五十块钱。
因为后面订单太多,首都又大,那三轮车根本运不过来。老刘看准机会就让他的儿子帮忙运货。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他们挣了好几个月的工资。
大家都想知道他们这半个月卖了多少钱,但是几人都守口如瓶,不肯说出来。
孙主任看到了卖海带来的暴利,采购员再次去渔业公社买海产品时遇到搭卖现象不再气急败坏,孙主任让他四厘一斤买下这批海带。采购员成功完成任务,总算是挽回孙主任对他的信任。
后面首都的海带市场出现饱和,海带又供应过多,一斤新鲜海带跌落到一毛钱以下。
林映羡和张琦卖海带没有那么暴利了,但抵不住薄利多销,顾客也固定了下来,吃海带的功效传得很开,那位上过报纸科普海带的医学专家变得家喻户晓。她们的海带生意还销往郊外的乡镇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八月过一大半,她们赚的钱比上月的多两倍。
此时林映羡结束她的替岗工作,褚大嫂生了一对龙凤胎,开始休产假。张琦让孙主任不用再请人来替岗,她一个人可以应付。孙主任看在她是卖海带的大功臣份儿上,没有再请人。
老刘接替林映羡的位置,和张琦一起卖海带送海带。
这样爆火的海带生意持续时间不长,只是一时繁荣,林映羡只是想趁机赚一笔快钱。
等到渔业公社把滞销的海带处理完后,海带生意会冷却,因为渔民经过滞销一事,不再大量养殖海带。他们不知道自已养殖的海带在首都大卖,只知道海带不值钱,每次都要亏本搭卖才能卖出这些海带,他们能分到的钱很少。
第213章
暑假的尾巴
渔业公社养殖海带的意愿急剧下降,养殖海带的热潮也会退去。
北门菜市场也没办法再拿到价格低贱的海带,海带供应会大幅下降,海带的价格会上涨,海带市场恢复正常……
傍晚,钟述岑回家,看到客厅没人,就自觉去厨房找林映羡,看见灶台边的篮子里有排骨、梭子蟹、虾,还有这段时间常吃的海带,感觉丰盛程度和过年吃的年夜饭没有多大差别。
林映羡正在淘米准备煮饭,忽然被抱住,“走路没有声音,吓我一跳。”她不用转头都知道是钟述岑。
“今天买了这么多菜,是不是要庆祝你的暑假社会实践结束?”钟述岑下颌轻轻摩挲林映羡的脑袋。
林映羡转过身,环住他的腰,说:“除此之外,我还想犒劳你,帮我抄了这么多菜谱。”
“这是作为丈夫支持妻子事业应该做的。”钟述岑亲了一下林映羡的额头。钟述岑不知道林映羡这段时间赚了多少钱,他也没问。虽然林映羡这段时间比较累,但是干劲十足,钟述岑猜这个收入是令她满意的。
他和林映羡的收入都是各自保管,只不过每月他会拿一部分钱放到家庭花销上,林映羡来管这笔钱。除了大额支出需要两人商量同意外,林映羡不会过问他怎么花钱。
钟述岑洗手后,帮忙一起做饭,“螃蟹要怎么做?”他还没有做过梭子蟹相关的菜肴。
“姜葱炒蟹,菜场的同事和我说这样做好吃。今天我收到江城寄来的信,大哥考上江城大学。”
“大哥现在终于如愿以偿。”
“映婉也说要考,爸劝她心不要太大,要赶着二十五岁的尾巴,在明年尝试参加中专考试。她也在信上问我的意见。”
“你觉得爸这个建议怎么样?”
“我认为这个建议不错。我还给你买了一件衬衫,等晚上试一下合不合适。”林映羡又换了一个话题。
“你买的衣服肯定合适。你有没有买?”
“有,我买了两件,还是跟人换了布票才买到。”
………
还有一周就要开学,林映羡抓着暑假的尾巴,开始休息,在家躺。
林映羡睡到十一点才起来,早餐和午饭一块儿吃。她在厨房加热红小豆粥,小豆粥粘稠甜蜜,她挺喜欢吃的。
这时门外有人在敲门,敲了好一会儿,隔了几道墙的林映羡才听到,她把煤气炉熄掉。
是隔壁陆评的妈陆大娘在敲门。
“不好意思,我刚才在厨房,一时没听见。大娘,您找我是什么事?”
陆大娘笑呵呵地说不打紧,问林映羡自已能不能进去坐。
“可以,您进来坐。”
陆大娘挽着菜篮子走进来后,主动把门关上,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
随后她从裤腰带里掏出一个小荷包,她从里面拿出花花绿绿的票子,还有面值大小不一的钱。
林映羡看着她有些不明所以,“大娘,您?”
“我年纪大,老眼昏花了,看不清票子上面写着是什么,也怕数错钱。就想来找你帮忙数一下。”
七十年代发行的票券很多,很多票券的颜色和大小非常接近,这些票券还印得非常小,譬如油票和粮票,只有半寸长。对于年纪大,没文化的老太太来说,每个月要辨清百来种这样的票券实在是一件难事。
“好,我帮您数。”她接过大娘递来的钱和票券。
在数钱和票时,林映羡随口问一句,是有什么事要用到这么多钱和票。
“我娘家的大侄孙前几日来找我,说有急事等着用钱,关乎性命,问我有没有钱给他周转,他还要票子。”